主持人:7月,正值招聘季,不少人分享出自己因性格测试没通过而求职失败的经历。MBTI性格测试以4个维度组合出16种人格,并被一些企业用在招聘时对求职者进行人才画像。除了MBTI人格测试,一些企业还会运用大五人格、霍兰德职业兴趣、性格颜色测试等各类性格测试对员工进行测评。用人单位以“性格测试”筛选求职者,这合理吗?
本期嘉宾:房清江、张淳艺、黄齐超
可参考但不依赖
□房清江(公务员)
应该说,MBTI人格测试有一定的科学性,在测试条件科学的前提下,可以判定一个人的基本性格特征,对应相应的性格类型。同时,性格与职业之间的确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度,比如,外向型有很好沟通能力的性格类型,更适合营销管理之类的职业。但性格与职业之间的关联只是倾向关联而非绝对关联,某种性格类型有相对更适宜的职业类别,并不等于其不能胜任其他的职业。
很明显,如果用人格测试来让人分清自身优劣,做到扬长避短,帮助找准职业定位,做好人生规划,还是有积极的参考意义的。
但简单将性格与职业对应起来,无疑本末倒置。MBTI人格测试对条件相当苛刻,其准确有效性,与受测者的主观心态高度关联,如果没放松的心态以及坦露心迹地答题,其测试结果必然与真实的性格谬之千里。而应聘招聘的语境下,功利的刺激下,显然会严重干扰到测试。最简单的是在接受测试时,选择最积极正面的性格因素选项,使得人格测试变成应聘的一种“应试”。
总之,性格测试倒不妨用在用人管理方面,但作为工具,既要明白其优劣,搞清楚其应用的环境与条件,同时,也要明确其属性,参考而不依赖。
莫成新型就业歧视
□张淳艺(公务员)
作为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人们希望通过MBTI测试进一步了解自己,或是借此在网络社交中打开聊天话题、建立自己的圈子,这无可厚非。不过,一些用人单位将其作为对求职者的考量标准,甚至根据测试结果决定员工录用与否,那就另当别论了。
诚然,员工性格会对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正规专业的性格测试,可以帮助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员工的性格特点,更好地进行人才管理。不过,单凭性格测试实施“一票否决”,这不仅有失公允,更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涉嫌构成就业歧视。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就业歧视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反映了国家对公平就业的重视。当下,就业歧视无处不在,五花八门。除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外,性格歧视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有关部门应加强普法宣传,引导用人单位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少用为妙
□黄齐超(教师)
我们必须认识到,性格测评本身具有局限性,即便最权威的MBTI测试,在外界的人为干预下,也难以获得准确的人格画像。比如,一些博主和黄牛非常熟悉测试的题型,可以“培训”应聘者如何规避,这就直接影响测评的结果。只要被测者做题时强调自己乐观向上,代入这个虚拟的性格,前后口径一致,就能通过测试。
其次,一个人的性格虽然是稳定的,但性格测试结果往往不稳定。接受测试时的情绪、地点、外界环境,都可能影响到测试的结果。经试验证实,即便是同一个人、同样的测试环境,两次测试时性格类型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尽管MBTI测试在企业招聘中已经备受青睐,但它尚未得到心理学学术界的认可。
再者,人们的性格、人格、气质本身都是多元的、复杂的、独特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个体,是再精确的量表都无法衡量的。MBTI测试的结果往往都是十六种,世界上数十亿人,却只有十六种完全一样的人格。有人却将测试结果奉为圭臬,并把它拿来当成识别是否符合岗位的标准,这难道不是搞笑吗?
事实上,性格倾向对大量普通的工作来说并无太大影响,用人单位没必要跟风,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性格测试。即便是对性格有要求的岗位,MBTI被HR固化成为测评应聘者性格的唯一工具,也是个误区。企业用MBTI的测试结果来挑选人才,这既不科学,也涉嫌违法。因此,这不是捷径,而是歧途,用人单位少用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