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房”问题的本质是改变土地性质用途,是农地非农化。近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对6起“大棚房”问题典型案例予以通报。(新华网)
所谓的“大棚房”,就是打着建温室大棚的旗号,却在农业用地上建商品住房的一种违法用地行为。近年,在城乡接合部、城市周边、浅山地区等,非法占用农用地开发大棚房等案件频发。“大棚房”外表搞得像温室大棚似的,其实以生态休闲为名,对外销售所谓“私家农庄”“田园庭院”,以此获取不法利益。
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一些地方打着建温室大棚的旗号,却在农业用地上种“大棚房”,必然会结出“苦果”。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这些原本肥沃的土地被荒芜;另一方面这些“大棚房”一旦被有关部门查处,不管是投资者还是购房者都可能会与出租土地的村镇及村民等发生纠纷,可能会引起当地社会的不安宁。
依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这种违法建设的“大棚房”,被发现后应退还被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筑物应拆除,恢复土地原状;违法破坏耕地情形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对6起“大棚房”问题典型案例予以通报,就是警示一些不法人员不要心存侥幸,也提醒各地加强监管力度,切实保护耕地,确保行政监管不缺位。
暑期社会实践
切莫变味走调
□叶金福
进入暑假后,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开始为此“焦虑”——担心孩子完不成社会实践,又怕参与了没收获。有的甚至不惜找关系、掷千金,热衷于“收集”盖章,“帮”孩子走过场,让暑期社会实践变了味。(《北京青年报》)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一个良好途径,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走出“象牙塔”,近距离接触社会,增长阅历,提高学生对社会各个层面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立足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重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让家长拿着表格为其找个熟人盖个章,写个意见,就可以证明自己“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加之,一些社区、企业、村委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见表就“盖章”,这无疑让社会实践“变了味”“走了调”。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是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一课。要使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到位,学生要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认真对待,积极参加。父母应鼓励孩子“实打实”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切忌通过找关系、掷千金等方式收集盖章,帮孩子走过场。也希望校方能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和指导,完善相关制度,还社会实践以本来面目。
引进“缩水”博士
警惕投机取巧
□宋 潇
花费1800万余元,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分别就职于理科、工科等不同方向的二级学院。日前,湖南省邵阳学院发布于该校官网的一份引进人才待遇公示,引发舆论争议。邵阳学院多名二级学院院长表示,由于难以引进国内的博士人才,学校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内部选拔一批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前往国外读取博士,“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对以后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都有帮助”。(新京报)
学校集中招聘博士,很有可能是为了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冲击“双一流”,折射出一些地方高校的发展焦虑。众所周知,一所大学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资质,在教育部评比时会考量一个重要因素——博士任教占比。可一些地方高校,尤其是对于一些名气和办学实力都较弱的高校来讲,要引进一名博士,恐怕并不容易。
即便此举凸显的是无奈,也应当警惕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一般对于一名博士的学制要求是四年,但是邵阳学院引进的亚当森大学博士的学制却是两年,这种学制“缩水”的背后,其实是学历和学术水平的双重缩减。先不说这些博士的学历含金量是否达标,单从为了提升资质去镀金博士的做法,出发点本身就是错误的。
对于高校的发展而言,集中引进博士,肯定会有很多好处,但是需要强调,如果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都达不到引进标准,那么引进的博士反而会“名不副实”。一些高水平人才的引进,需要视岗位的需求来设置招聘要求,否则就可能导致人才浪费。
本版诚挚欢迎读者来稿,来稿邮箱为:qzwb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