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清源 校园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7月22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一日滋味
□翁藿香

此刻站在市区西街的古厝间,道道车影人流和我擦肩,泉州的烟火气就这样迎面而来。

在车流与人群间,一缕缕白烟悠悠地四处飘散开。烤红薯、烤玉米、糖炒板栗……食物常常是一个地方独特的印记,有时候又是家乡和外地偶然又珍贵的牵连。我追上去,堵住上升着消失着的甜香。

这里的板栗是用一个个小锅蒸着的,口子不像家里的那样含蓄,而是直白地大咧着。黄嫩饱满的栗子肉微微鼓起,鼓成一个真实又粗糙的圆。一颗一颗板栗落进袋子,然后被我一颗颗拿起来咬开,个头蛮大,不是软糯而是脆脆的,少了几分糖味儿,但还是让人粒粒吃着停不下来。这个摊位从十月开始摆卖红薯,一直到第二年五月,天气热了没人买,就换成水果捞,如今又有板栗。夏和冬的界限,可能是一个摊铺冷热的移换。

从西街的人群里探出头,就看见那家老字号,顾客排起长龙,店家放的一个个小盆里盛着芝麻粉、花生碎、脆粒,店主捏着麻糍皮,勺子一舀,黏皮一合,揉成一个椭圆的麻糍。店主边捏着麻糍边问顾客想要什么口味,等我再低头的时候,一个秦馃一个麻糍已装好放在面前。粘糯的点心,江浙有青团,川渝有叶儿粑、三大炮,天津有驴打滚,相仿的软黏,又各不相同的草叶香、红糖甜和豆粉味儿,麻糍的脆和软也独一无二。软糯白皮,内馅儿是绵密的粉和酥脆的碎,一两个刚刚好,甜而不腻。

在西街,真正要寻找古早味,要拐进僻静的小巷子,或者走进街头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那家满煎糕店,位置偏僻但是人气很旺,每天早上许多老顾客排队等着热腾腾的满煎糕。一个红色的招牌挂在店门口,一袋袋满煎糕用塑料袋包好。我是下午去的,排队的人群已经散了,满煎糕也凉了,但咬下去仍然是松软的,馅儿是红糖味的甜。不过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想到图片里的热锅和人群,想着下次一定要早上来凑个热闹。

走得累了,想喝口水,一下想到了四果汤。炎热的夏日,微甜的糖水和脆爽的水果,是这个时节的最爱。站在冰柜前挑选,石花膏、龟苓膏、小汤圆、椰果,新切好的哈密瓜,阿姨舀上满满一大勺,一碗软滑、粘糯、清甜、爽口的甜品,驱散了热气。盛夏的学校里,几勺酸奶,几块水果也可以让热意消退。这里的人儿总有万种方法对抗高温与烦躁,这几口冰爽简单又直接。

当夕阳铺满天际时,该吃晚饭了。面线糊似乎应该当早餐,热乎细腻,用来开启新的一整天,不过想吃的时候就可以忽略时间了。有嚼劲的炸醋肉、泡得软软的油条、五香卷,几样海鲜,拌上微咸的稠汤和虾米,像是要喝下一碗海的味道。肉粽也不可少,酸辣酱和麻酱拌在一起味道提升,加上裹藏在糯米里的板栗、瘦肉、香菇、鲜虾,陆海味道在口腔里弥漫。在家里常吃米粉,一两长条细粉可以慢慢嗦,这里的面线在透明的汁液里飘着,像是要融化在汤里。以前我也只吃甜粽,豆沙的、紫薯的,蘸上红糖水或者白糖,来泉州后对肉粽一见钟情。关于口味,似乎不应该有边界,一种种新鲜滋味的挑逗,原有的范围就一个个小点状地外拓。

手里还提着没吃完的满煎糕、还包着翠叶的秦馃和小半袋板栗,天黑灯火亮,满街橘光和行人在身侧一闪一现一隐,我继续晃晃悠悠。

(作者系华侨大学文学院2020级学生)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社区
   06版:都市·社区
   07版:都市·社区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资讯
   10版:经济·财富
   11版:经济·房产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教 育
   14版:清源 校园风
   15版:文体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20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2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3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24版:环湾生活周刊·泉州“狮”话
一日滋味
每日佳句
引路人
四季轮回
心灵随笔
雷雨即景
佳段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