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传承‘晋江经验’ 共享品质泉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直单位专场第三场举行。发布会上,围绕“扎实为民建城,建设更加宜居的美好家园”主题,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国坤,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铭,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琦伟,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森建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少伟主持发布会。
□本报记者 谢曦
关键词 生态示范创建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我市坚持“生态立市”,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走出一条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生活“高品质”的路子。
先后出台《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责险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刚性约束。积极探索特色治水路径,在全省率先实施流域上下游补偿机制,累计下达流域补偿资金21.53亿元。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德化县、永春县、鲤城区、安溪县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永春县被命名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示范创建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深化环评审批改革,全力服务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比例100%。推进排污权交易,成交总金额超3亿元,有效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有力保障项目投产。
关键词 致力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
突出“强湾聚心”,我市全面提升中心市区支撑力、带动力、辐射力。以泉州湾为核心,东海城东、丰泽北峰、鲤城江南、洛江阳江、台商海江、晋江晋东组团同步开发、分步实施、连片成势,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全线贯通。泉州大剧院、市工人文化宫、市图书馆、市科技馆“四朵金花”、晋江第二体育中心、滨江“水线”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打造活着的古城,出台《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对古城154条街巷分批进行综合提升,努力把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打造成为留人留形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样本”。金鱼巷、中山路等项目修故如故,被住建部评为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街区示范案例。
力促“住有所居”,逐步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互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2022年我市被列为省级重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城市,政策支持范围有望从中心市区扩大到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德化五个县(市)。
关键词 满足群众差异化个性化出行需求
群众出行选择更多了。对外交通相继迈入高铁时代、亿吨大港、国际机场行列。对内交通多元发展、多彩呈现,公交线路从165条增加到340条,运营里程新增3670.6公里。在全省率先推出社区巴士服务背街小巷出行,初步形成常规公交、社区巴士、微循环公交、公共自行车等组成的“公交+慢行”公共出行系统。新增合规网约车1.6万余辆,满足群众差异化个性化出行需求。
建成泉州火车站、泉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开工泉州东站、泉港站等配套交通枢纽项目,启用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汽车站,实现飞机、火车、客运、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
中心市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从83.5%提升至100%,新增223座公交电子站牌。全市投用4个司机之家,建成16个国省干线服务区、公路驿站,群众出行换乘、途中休憩更舒适。
中心市区公交全面实现扫码支付、一元票价,刺桐大桥提前取消通行费,泉州湾跨海大桥每公里通行费从2.68元降低至1.2元。
关键词 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近年来,我市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筑牢防控圈、织密感知网、守住关键点,逐步构建起“党政主导、政法协调、公安骨干、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新发展格局。
2020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以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统筹推动单元防控、要素管控、圈层查控三大要务齐头并进,充分发挥“支点+科技+力量+机制”融合优势,以现代科技增强传统方式的威力,以群众工作弥补专门工作的不足,努力打造“全区域感知、全要素赋能、全场景应用”的平安之城、善治之城。
全市基本构建起全境有感知天网、市域有检查站、街面有警务站、社区有警务室、小区有智慧安防、逐级有巡防队伍、岸海有智慧防控系统、终端有实战应用模块支撑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新格局,全市社会治安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
传承“晋江经验” 共享品质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