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郭芳蓉)18日,本报第七版报道了爱心人士苏先生一对一资助学子孙境莲,吴先生一周内先后结对资助两名学子的故事。在福清工作、家在永春的张先生看到报道后,也决定对高考后当起外卖小哥,即将入读华侨大学的泉港学子陈惠祥进行一对一资助。
得知张先生是一名“90后”,记者敬佩中带点惊讶。他说,身边的朋友资助了几名中学生,对他触动很大。而高中的一段经历,早在他心中埋下了捐资助学的种子。
张先生说,高一开学报到时,他听说两个家里条件不太好的初中同学不再继续读高中了。“我当时觉得挺不可思议的,毕竟高中的学费也不贵。”还好后来在学校老师的劝说下,两个同学在开学一个星期后回校上课了。此后,他私底下让同学帮忙拿了1000元给其中一名同学,希望能帮助到对方。
“我觉得,这年头不能让学生因为学费问题而失学。多读书,未来才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在张先生看来,同样的钱,不同的花法,得到的效用完全不一样。选择去帮助别人,让他觉得很有意义,也更有价值。“做了好事的那种成就感可让人心情舒畅了。”他开心地分享道。
记者联系陈惠祥了解到,目前他仍然在厦门当外卖小哥,首次离开家庭和学校的庇护,他深感生活的艰辛和钱财的来之不易。得知有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他深受感动,“我唯有表示感谢,可一句谢谢又略显单薄,只有用我的行动,也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