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的答复。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等学科。具体而言,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同时,教育部在答复中还明确,现阶段外语统考安排是按照中央对高考改革顶层设计确定的。
教育部的回复一经公开,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
本期嘉宾:张贵峰 龙敏飞 王丽美
要看中高考指挥棒
□张贵峰(职员)
现实的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体制环境下,中小学教育事实上奉行的仍是一种“考什么才教什么”的机制,中小学生的实际课业负担,以及各门课程在其中的真实占比,实际上是由相关考试,尤其是像中高考中的“占分比重”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数、外”三门所谓的“主课”,在考试中的“占分比重”,实际上都是高度一致。这种情况下,再简单片面强调“外语仅占6%-8%”“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等学科”,显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在中高考指挥棒的驱动下,面对高考中占分比重高达20%的外(英)语,考生又焉有不高度重视之理,并为此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在这里一个明显的反证是:“体育与健康”的课时比重远高于外语,但揆诸现实,在中小学,像“体育与健康”这样根本就没有被纳入高考范畴的课程,当真能与英语一样被相提并论?
显而易见,如果前述课程《方案》中外(英)语课6%-8%的课时占比是真正科学、合理的,那么,是否反过来证明了目前高考中英语高达20%的占分比重确实不太合理?
应理性审视
□龙敏飞(研究员)
眼下的一些建议,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人觉得英语学科非常重要,甚至一度超越了语文;但近年来,很多声音又指出,英语学科的地位应该不断地降低,甚至成为“副课”。比如,此次有人给教育部的建议,就属于后者。无论是“过度重视”,还是“过度轻视”,都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个健康理性的社会,对一门学科的判断与认知,不能步入“非左即右”的误区。
教育部的回应就很科学、理性,其一方面表示,外语课时占比已经有所压缩了,但另一方面也直言,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判断,才是理性的认知。那就是,其既没有过度地执着于“英语课特别重要”这样的执念,也没有被一些专家学者牵着鼻子走,认为英语可有可无,而是寻求到一个平衡点,寻求到一个中间线:削弱了英语的一些主体地位,但依然重视这一学科在国内的健康发展。
有人说,我们应该保持文化自信,所以应该降低别的文化在中国的辐射力,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理性审视英语,才是文化自信该有的姿态。无论是过度的褒扬,或是过度的贬低,都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自信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时,我们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就会更加客观理性,而这,才是文化自信该有的模样。
可博采众议
□王丽美(职员)
从“性价比”来看,英语并不具吸引力。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6%-8%以上,但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不少苦读英语的学生,最后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遗忘,投入大,应用率低,课程设置相当不科学。
此外,判断一个事物是否重要,要看其是否可替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习发达国家经验,需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人才,在当时外语翻译这一职业非常重要。如今,翻译机可以提供不低于大学英语六级水平的口语翻译服务,技术十分成熟。智能手机为大家提供的翻译软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的英语《教学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职业位居即将被淘汰职业的前10名。世易时移,还把英语视作中小学的主科地位,已然不合时宜。
然而,也有人认为此举缺乏远见,其学科格局不能贸然改变,否则学习成本可能转嫁给家庭的意见,也值得听取。英语课究竟该不该换成“音体美”,比重多大才合适,可谓是众说纷纭,各有理据,互不相让。故此,还须博采众议、科学论证,不可一概而论、仓促决断。
有关部门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方案,改变英语教育小学化、低龄化、功利化的局面,适当增强母语教育的比重,让英语教学回归教育本质,激发学生学习动能,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