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可以用一根两米长的吸管喝水?航天员上次在太空种植的植物如今怎么样了?10月12日16时01分,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准时开讲。此次活动,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设地面主课堂,在山东菏泽、河南郑州、云南大理分设3个地面分课堂,约40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10月12日 新华网)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了天地互动方式进行。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了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精彩讲解,并面向全球直播。而本次“天宫课堂”是第三堂课。三位“太空老师”讲授着一场原汁原味的航天知识课,“三尺讲台”置身于浩渺的太空,虽然他们在太空舱内,却仿佛就在身边。
“天宫课堂”寓意深刻,是一场心灵间的碰撞,既是对青少年好奇心的回应,也展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最新成就。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航天人不畏艰辛、勇于攀登、奋发图强,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队伍,由此形成了“航天精神”。
中国航天人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令人敬佩,而要把“航天精神”传承下去,青少年需要接好班。因此,“天宫课堂”正是青少年航天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展现航天精神的好平台。可见,“天宫课堂”不仅令青少年认识到航天事业的重要性,还能借此增强爱科学的热情,使其从小树立崇高理想,埋下科学的种子,激发探索欲望。
毫无疑问,让“天宫课堂”走进人心,使科普课被重新定义,展现了中国科技的自信。让科普之花绽放,不仅点亮了青少年的航天梦想,也让“中国故事”在太空宣讲,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由此,把“天宫课堂”打造成科普教育标杆,展现中国航天事业成就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对于激发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热情,进而为中国梦不断蓄力,无疑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