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钟楼百货大楼曾经是泉州商业的“城市名片”,在许多人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据本报报道,日前,泉州钟楼百货大楼的外立面已经修复完毕,让很多市民对改造后的大楼满怀期待。抚今追昔,“钟百”这个泉州人耳熟能详的地标建筑,岿然不动地见证着泉州的发展与繁荣。
“百货大楼”这个颇具年代感的词语,对如今的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应有些陌生,但它却承载着老一辈人的共同生活记忆。泉州老“钟百”以独特的苏式建筑所散发出的厚重历史感,不仅成为古城一道别样的风景,也成为城市历史特别的见证人。
泉州钟楼百货于1979年10月1日国庆节正式开业,旋即成为泉州当年最潮流的购物中心。43年如白驹过隙,从百货大楼、超市、大型购物中心再到网络购物,随着泉州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急速转型升级,钟楼百货也成了泉州商业变迁史上一个别有意义的符号。当大众的消费模式不断提档,商业的转型与创新就势在必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开业的浦西万达广场,正式开启了泉州“城市综合体时代”的新纪元,让泉州的城市商业开始走向多极化发展,也使得泉州的商业格局更加多元化。
短短几十年,泉州消费品市场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格局加速商业的升级,也推动了泉州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加快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做实做优次中心组团、做精做美小城镇,环湾建成区面积从2012年的176平方公里,拓展到2021年的243平方公里,东海、城东、桥南片区发展日益成熟,北峰丰州组团加快发展,各大城市综合体也纷纷入驻。在一个个可感可知的变化中,让市民触摸到了城市发展的强劲脉搏。
城市因记忆而存在。钟楼百货大楼作为泉州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对其改造升级也是让城市记忆从“档案保存”向“活化传承”转变的必要过程。揆诸现实,如今国内一些城市在改造中仍沿用粗放的开发建设方式,对老建筑常常是一拆了之,导致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问题,而承载着城市记忆和地域文化的老建筑却面临着被破坏的危机,割裂的建筑脉络也让城市患上集体失忆的“文化病症”。
正因如此,近年来,泉州注重古城整体活态保护,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为抓手,采用微更新微扰动方式,进行人居环境改善、历史文脉传承、文化特色彰显,让泉州古城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留人留魂留乡愁”实践取得实效。按照“古城要更有古早味”的思路,挂牌保护669幢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保护修缮西街116号洋楼等历史建筑和台魁巷7-1号等闽南传统古大厝;金鱼巷微改造项目和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项目入选住建部主编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分别被评为街区综合类示范项目、街区活化类示范项目,示范全国……“更好地保护,更好地共享”已成为泉州的社会共识、鲜活场景。
建筑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心灵的归宿。对城市建筑的更新改造,亦是在保护城市文化存量的过程中激活文化增量,进而让城市真正成为文化涵养的容器和百姓安居的乐园。特别是在“新”已成为中国大多数城市价值追求的今天,泉州对钟楼百货大楼的更新与改造看似微不足道却颇有意义,它能让市民在城市不断向新的过程中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亦能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让更多人找到生活不断向上的清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