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春季,我跨入福建师大校园,成为中文系77级的一名学生。同室的舍友八人,来自八闽大地。大家一人一个铺位,上下床,个个拉起蚊帐,成为自己一方最为袖珍的小天地。并且,每顶蚊帐的内侧,都留有一溜长的小位置,用来搁放书籍。彼时,人们刚刚告别“书荒”,文艺开始复兴,书籍日益增多。书店每有新书出售,大家争相购买,蚊帐内侧渐渐丰盈起来。像《重放的鲜花》《艺海拾贝》《文心雕龙》《百首唐诗鉴赏》等,纷纷成为“床侧书”,从头一溜儿排到脚,上面再用一条花毛巾盖住,有的人甚至用上两三条,那个爱惜珍藏书籍的心情溢于言表。还有,从邮政局买来的杂志,散放在书堆里,《福建青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十月》等,都是大家热衷买来的。而杂志的页面,比一般书籍来得大,插在书堆里,就有了鹤立鸡群的模样,也显得参差不齐,但是,大家毫不介意。其实,书籍这种特殊的商品,由于本身裹满了智慧,都让人乐意亲近,完全与人自洽,没有一丁点的违和感。于是,大家才会将书“请进”自己的“密室”,日日夜夜与己相伴。
夜晚入睡前,蚊帐内的景象最为丰饶。大家手持一本书,正躺着看书。而侧旁,正拥着一溜儿参差最美的书,想看哪一本,就随手抽取,极为方便。有时,觉得躺着看书不太好,就支起身,盘腿而坐,换个身姿继续看。我们这些舍友,入学前大抵都是干粗活累活的工人或者下乡的知青,现在的任务,就单单是读读书,往头脑里灌输知识,那自然是最为惬意的事了。所以,漫说三更勤读苦,有书萦绕最幸福。我们这届大学生热爱读书,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
蚊帐拥读书山,整整四年时光。我们当时并不富裕,贫家子弟居多,但是,大家省吃俭用,却热衷买书。蚊帐内侧,也就落落大满。毕业离校时,把那些心爱的书籍打包捆扎寄回家,就用了两个纸箱。而有的同学更多,竟然用了三四个纸箱。我们当年的囤书劲头真足呀。
走上工作岗位后,买书读书的劲头依然未减。自家的书柜里,也塞满了书,枕头书,自然也有。但是,我还是十分怀念那蚊帐内侧垒书成排的岁月,乐意品味那参差最美是书山的感觉。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堆叠成阵的书山,是当年我们向知识奋勇进军的最美态度与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