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孩芃芃(原名招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从一本乡土小说中看到和自己一样的名字“招弟”,让她第一次了解到自己名字的含义——“原来是想让我招来个弟弟”。此后,名字带来的自卑感如影随形。去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民法典,对于姓名更改的规定有所变动,成为包括芃芃在内不少人改名的契机。同年夏天,20岁的芃芃在经过严格而“内耗”的流程后,告别了“招弟”,拥有了新名字。(10月25日澎湃新闻)
“招弟”“招娣”“盼娣”“念娣”等名字,体现出一些家庭想要男孩的执念,将这类名字上升为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的体现,也无不可。但是,将取名“招弟”,上升为父母对自己的轻视与不爱,认为自己的到来是错误、多余的,这就有点过了。
名字其实是时代印记、社会文化的总体体现。从不同时代的名字,可以看出当时的时尚风气、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不尽相同,更何况是处于开放、流动环境中的现代人?像新中国成立初期流行的名字为“解放”“建国”等,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名字为“跃华”“富旺”“文明”等,都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无声地诉说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换言之,名字是时代和社会文化最独特的存在,“招弟”等名字的存在亦是如此。据报道,从统计数据来看,60岁以上叫“招娣”“招弟”的女性最多,数量在50—60岁的年龄层锐减。随着时代发展、观念转变、审美变化,重男轻女的现象早就弱化了许多,我们的名字文化也就表现出更新的时代特色。
巾帼不让须眉。当意识到父母给自己取名“招弟”的用意时,不妨淡然处之,最好的做法是看清父母的期待,明白自己的责任,决定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当然,依照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成年后的“招弟”们有权更改名字,户籍部门和父母应尊重当事人这一权利。
“招弟”等名字引发的社会争议也表明,在给孩子取名时,应认真谨慎一些,虽可表达个性和寄予希望,但也要注意孩子名字的美感与艺术性,避免庸俗化的取名给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造成困扰。如果取了“招弟”等带有某种色彩的名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出现重男轻女倾向,不管男孩、女孩,都要投入相同的时间、资源和情感,以免孩子将负面情绪全归因于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