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评论·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非遗南音,以“活化”助力传承
□陈一彬

日前,《泉州南音基础教程》乐曲配套音视频完成制作。该项目作为2022年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参与演唱演奏的大部分是南音界名家,备受瞩目。据悉,泉州南音进校园已有33年,受过南音熏陶的中小学生超过20万人,但此前只有纸质教材,《泉州南音基础教程》结束了泉州南音进校园传承33年没有规范化音视频示范演唱演奏教材的历史。

说起南音,大家都很熟悉。从文化价值而言,她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令所有泉州人倍感自豪。而从情感上而言,她又是海内外泉州人熟悉的乡音,凝结了一种无法割舍的乡愁。从学术上说,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但从生活上说,她就是泉州人从小在文庙喝茶讲古间听的绵长吟唱,是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音乐。

我们常常会问,泉州这个“文化古城”同别的古城有什么不一样?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各种各样的“古城”,可谓数不胜数。泉州的个性在哪呢?泉州古城,依然充满了烟火味和生活的气息,依然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的核心,是“活着的古城”。仅仅以西街而言,是泉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有古色古香的木结构建筑,有独特的古代民居,大量建筑十分难得地保持着历史风貌,而这古街区,也仍然是泉州市民居住和成长的普通街区、社区之一。

幸运的是,作为非遗的南音,同样如此。她已经传承千年,但仍然活在民间、传承在民间,而不只是活在研究者的书里、活在学术的象牙塔里,她仍然是“活着的中原古乐”。要知道的是,这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非遗的“活化”传承,来自南音本身的魅力,也来自“非遗进校园”的主动作为。2006年,南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南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早在1989年,泉州市教育、文化部门联合开展“南音进校园”活动,将南音作为乡土教材、特色课程引入中小学。通过开办南音培训班,邀请南音资深老师授课,培养了一批南音教师,后来,一届届南音专业教师不断加入传承队伍。此次《泉州南音基础教程》乐曲配套音视频完成制作,又是“南音进校园”的一个不小的进步。

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娱乐形式花样翻新的时代,南音非遗如何继续传承?不得不说,这是摆在当代泉州人面前的一道新课题。如何作出漂亮的回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坚持以“活化”助力传承,或许是一个值得重视、值得坚持的可选项。怎么样“活化”呢?进一步增加“南音”与市民的“接触面”,进一步增加“南音”与游客的“接触面”,让南音融入百姓的日常中,让南音融入旅游的消费中。事实上,随着经济的飞速成长,文化消费本身越来越成为民众生活的“日常”之一,富有文化韵味的旅游项目,也正在成为消费的新风口。为“日常”注入非遗,为非遗文化注入时代气息,恰逢良机。怎么样坚持“活化”呢?继续坚持“南音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关注、了解南音,培养新的传承者,同样不可荒废。

无论如何,亲耳聆听来自唐宋的声音,这是一种很酷的体验,而这就是以“活化”助力传承的内容和意义。让非遗成为市民听得到的非遗,让南音成为游客看得见的南音,这才是最美妙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观点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社区
   06版:经济·资讯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智汇
   09版:热线新闻
   10版:地方新闻
   11版:地方新闻
   12版:教 育
   13版:清源 刺桐红
   14版:综合新闻
   15版:军事
   16版:看天下
上门代厨
温情执法当点赞
非遗南音,以“活化”助力传承
报名
火热
阅读引导是关键
物业监控业主,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