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出门、坐电梯、遛狗、吃饭、和朋友见面等细节,都被物业通过摄像头精准监控。近日,成都高新区某商住一体公寓楼的业主反映,从2021年3月开始,他被小区某物业经理作为“重点监控对象”进行盯梢,物业人员甚至会在微信群里直播他的行踪。律师认为,未经业主允许和同意,物业擅自监控记录业主日常活动,并群聊“直播”监控信息,涉嫌侵犯业主的个人信息以及隐私权。
同在一个小区内,本应是服务者的物业,却转身变成业主的监视者,令人细思极恐。而导致物业角色错位的原因,正是因为业主要发起成立业委会,很可能会动了物业的“奶酪”。想来,若是该物业对自己的日常管理水平与账务收支透明度有底气,也不至于做出如此出格的举动。这一事件暴露出的行业痛点与深层次问题,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物业与业主的矛盾并不鲜见。从早年有业主给物业赠送“干啥啥不行,收钱第一名”的锦旗,到不久前,长沙一小区多名业主被小区管家在表格里标注为“刁民”,都可窥其一斑。其实,物业与业主产生矛盾的大部分原因,与物业疏于小区日常管理,却公然侵占小区广告费、停车费等公共收益,导致信任体系崩塌不无关系。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使得不少人对于物业行业产生消极与抵触的情绪。
常言道,铁打的业主,流水的物业。对于业主来说,小区是自己的家,而在物业眼里只是经营与谋利的工具,二者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当彼此的矛盾激化到不可收拾时,物业可以轻松地抽身离去,而业主却只能收拾烂摊子或重新选聘新物业,其间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成本之大可想而知,往往会让业主对物业的越界之举选择隐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物业面前,业主是先天的弱势群体,正因此才导致物业监控业主这样匪夷所思的行为真实地发生了。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物业与业主明确彼此的权利与义务,划清各自行为的边界。不可否认,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物业在大众的眼中,常常被打上从业门槛较低、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工作技能要求简单等标签,也直接影响到对物业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评价。而在物业与业主产生矛盾的原因中,也有部分业主不缴纳物业费,导致物业收不抵支的情况存在。因此,当在一个小区里,物业与业主间不能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时,就为产生矛盾埋下了重重隐患。显而易见,在平衡物业与业主双方利益关切的同时做到“双向约束”,才能真正定纷止争化解矛盾。
事实上,一个小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物业管理也是一个浓缩的社会管理体系,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其服务质量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部分物管企业的服务理念和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还比较低,而物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又滞后于市场及行业发展时,建立必要的监督与制衡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买房就是买物业已成为大众普遍共识的当下,物业更应对业主筹建业委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毕竟,业委会是监督者也是沟通人,不仅能打破业主与物业关系的恶性循环,也能重建彼此的信任体系。
总而言之,在大物业时代,物业与业主都要准确地进行角色定位,既要明确双方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也要更进一步,让彼此成为情感上更为亲近的邻里关系。说到底,唯有真正从业主利益出发去管好小区,物业才能在赢利的同时也赢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