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必慌慌张张”,是沈从文的句子。一直喜欢读沈从文的文字,喜欢到了近于痴迷的程度。《沈从文别集》和他另外一些书,被我放在书柜最高的位置,每次拿书,都要站在凳子上才能取到。读沈从文的书,我会先将书原有的封套取下来,放回原处,然后用一个塑料封套将书包好,才开始读,这是对文字的一种敬重与珍惜。有段时间,即使是出差,我也要带两三本沈从文的书在身边,方便随时阅读。后来喜欢上汪曾祺的文字,也是因为沈从文的缘故。好的文字,会像一粒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成长,滋润我们的心灵。
每次重读沈从文的文字,总会有一些新的收获,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一种美如溪水云烟的轻与淡,一种对待人生的温和与反思的态度。比如读到这句“生活,不必慌慌张张”时,心里莫名地震动了一下,是啊,生活,何必慌慌张张呢。想想自己,虽然喜欢平淡简单的生活,可很多时候,内心是不够笃定的,还是会有些慌张,甚至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会不知所措。这样的慌张缘何而起呢,自己为何会遇事遇人而慌张呢,好像也找不到确切的原因,可是在生活中,自己还是会一如往常地有些慌张。
有时,在路上,或是外面有事时,恰好想到一些什么,忽然想要写点东西,身边没有纸笔,又找不到可以借用的电脑,心里就有些慌张,生怕那个一闪而过的念头会消失,或是遗忘,即使事后记住了,也总觉得不是自己刚刚想到的那样,就会很懊恼。此时,对于要见的人,要办的事,也没有了多少兴致,有时甚至会很消极地去应对。有时想想,自己因计较于文字的得失,也荒疏了一些人与事,是不是自己活得有些慌张了呢。我的一位朋友,平时也喜欢写文章,他比我要从容多了。他的身边常备着笔和几张巴掌大的便条纸,脑中有了想法,心中有了念头,他会随手在便条纸上简单地记下来,回去以后再稍作整理,便没有了我的那种缺憾。有时实在不方便书写,他也会将那些内容写在手机的备忘录里,简单扼要,也能说出其梗概。后来,我也学会了朋友的方法,也少了以前那种因文字而生的慌张感。
阅读,是我保持了近三十年的习惯,已经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年年初,我都会为自己拟一个比较周详的阅读计划,计划安排到每一周。有时因事多,一周的阅读计划眼看难以完成,到了周末的那两天,就会抓紧时间读书,有时甚至会熬夜到很晚。这样书就读得有些潦草,潦草到不求甚解、一知半解。当然,每一本书,我们不可能都读进去,都能读懂、读通,很多书我们也只是泛泛而读。可我还是希望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有所知、有所获,匆匆读来,自然所知所获就很勉强了。现在想想,只是读点并不紧要的书,自己也能读得如此慌张,是不是忘了读书的初衷了,一味地求多求快,满足自己的虚荣,而不知道有些书是应该细读、慢读、精读的呢。读书不是造成生活慌张的根源。
晚上若是睡得晚,早上起床就难了。常常是闹钟响了几遍,还想在床上赖一会儿,尤其在冬天,更是如此。若是早上稍微起得迟一点,起床、洗漱、吃早点的时间,就变得紧张起来,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像平时一样去完成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出门的时候,也是很匆忙。一早上的慌慌张张,好像给一天的生活也定了个调子。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不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何必如此慌慌张张地去应付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