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轮又一轮冷空气的侵袭下,低温津贴的话题再次升温,但这份津贴屡提却难从纸面落到实处。(工人日报)
所谓低温津贴,与高温津贴相对应,是用人单位应给予特殊环境作业劳动者的法定劳动津贴。作为补偿特殊消耗而支付的补贴,低温津贴属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1994年出台的《低温作业分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即为低温作业。然而,相较于高温津贴的稳步落实,低温津贴却普遍束之高阁。
低温津贴为何迟迟落不到实处?这很大程度上是低温津贴的政策和标准不明晰所致。鉴于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较大,各行各业情况也不尽相同,低温津贴地域性较为明显,对于低温津贴如何发放,目前只是在《最低工资规定》中提及,尚未编制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和补贴标准,主要还是参照各地政策和规定执行。
怎么让低温津贴落到实处?从宏观层面来说,可以对低温津贴进行基本制度设计,在发放条件、范围等方面提供指导意见。具体到内容制定上,《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范本,其对不同温度下的露天作业、工作时长等均作出科学细致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再由相关省份和行业进一步细化,规范发放低温津贴的低温天气作业范围、适用人群、补贴标准、时间形式等,如此方能以翔实细致、方便操作的规范为劳动者权益保驾护航。
低温津贴不能沦为一纸空文,天寒更应让劳动者心暖。有了切实可感的工作环境改善和发到口袋里的低温津贴,才能在寂寂冬日下,抚慰广大劳动者的心。
玩“校园暴力梗”
拒绝有毒流量
□何勇海
“纸给我用一下”,未经同意,室友一下子抽掉半袋纸巾;“吃啥呢,给我尝尝”,室友夺过面包扔回面包袋;“水让我喝口”,室友抢走可乐喝掉半瓶……镜头前,一名学生模样的主播在这一系列操作之下,一脸错愕、眼神无助。这是某平台一则标签为《新型校园暴力》的短视频,类似短视频还有很多。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网络上存在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一些人甚至用校园暴力进行引流。(法治日报)
将校园暴力拍成娱乐化的短视频,其坏处显而易见、不容小视。校园暴力被娱乐化,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此话题的严肃性,会让一些孩子误以为,校园暴力原来可以演着玩、拍着玩,甚至认为并非所有校园暴力都是严重违反人道的事,这势必影响他们对校园暴力的正确认知。在“娱乐化的暴力”这种视频文化浸淫下,有的施暴者还可能假借拍搞笑视频之名,实施真暴力,从而引发更多校园暴力。
鉴于校园暴力娱乐化在短视频平台愈演愈烈,相关部门应早日明确短视频的合理创作边界和底线,绝不容忍以他人痛苦为乐的“毒流量”横行。平台应增强“把关人”意识,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建立专业团队接受网友举报并进行评估,核实后及时下架相关视频,以防范突破底线、价值观错位的内容传播。
用好工业遗产
留住美丽“城愁”
□茅亩
时光流转,产业更迭,许多“老房老厂”完成了历史使命,业已沉寂。但那里的车间机床、一物一件,仍记录着波澜壮阔的时代故事,是珍贵的工业遗产。那些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迸发创新创业火光的地方,如今正故事续写,朝气重焕……(光明日报)
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工业遗产记录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承载了行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如果说,“乡愁”是快速大规模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回眸凝望乡村而生发的一种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必要记忆和坚定守护,那么,“城愁”则是对工业化史、城市发展史上,正在褪色和消逝的工业文明印记的不舍和守望。在这样的留恋中,一根根早已冷却的烟囱,一块块锈迹斑斑的铁板,这些工业化历程中骄傲的象征,因藏有几代人汗与火的记忆,都显得那么温情和深厚。
因而,“乡愁”和“城愁”,只不过是对应着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愁绪、两种不同侧重的历史记忆,我们既要留住“乡愁”,也要留住“城愁”。
当下,工业遗产已不再是无人问津的废弃空间,而是宝贵的城市存量资源,是延续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推动文旅结合的形势下,各地一大批工业遗产文旅项目不断实施,持续推动着“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发展秀带”,令人欣喜。也要看到,作为一项关涉层面较多的系统工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仍有较大空间,需要不断作为。
本版诚挚欢迎读者来稿,来稿邮箱为:qzwb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