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清源·刺桐红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12月26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宋元的风吹过洛阳桥
□杨 杰
迎面吹来的,分明是吹拂过宋元历史的风。图为洛阳桥头。(作者供图)

老家在洛阳桥旁,登楼就能望见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时回家跟父亲分享外出旅游的经历,他会笑笑说,看到许多旅游大巴车停在洛阳桥头,别人来泉州看风景,你却要跑到外地去。父亲这种对旅游“直击本质”的观察法,每每让我语塞。当然,我也不会费劲去向父亲介绍洛阳桥的历史。父亲从小与海为伴,他对跨海造桥的意义,比我更有体悟。

我从泉州市区回老家,往往是跑着步回去冲澡。通常,我是从洛阳桥南跑到桥北,迎着海风,经过刻有“海内第一桥”的碑亭,举目是泉州湾红树林的满目翠绿,跑过南洋骑楼风格的洛阳古街,再折回,完成我的江海穿梭之旅。

迷上户外跑步的这些年,我痴迷于在泉州的地标景点“打卡”——拍照,了解相关历史。我告诉自己,既然做不到万里行,就努力做个乡里通吧。我尝试着按地图标识,在6.41平方公里的古城穿行跑步,沿途,经过巍峨壮丽的开元寺双塔,跑过老城区的街角巷陌,由中山路拐进文庙泮宫,跑过清净寺、关岳庙,沿路会掠过古城散落各处的包括儒释道及各种宗教文化圣贤设在泉州的“人间办事处”。

在洛阳桥上穿梭跑步已有多次。桥北的洛阳镇,是我小时候眼中繁华的集市,古街横贯,每家的门面就是商铺,开门即可经营海鲜干货。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语文卷子的阅读题里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这令我无比困惑,我熟知的“洛阳”明明是充斥鱼虾腥气的,何时成了“牡丹城”?村野顽童,无法想象世界之大!只知身边洛阳小镇,不闻中原同名大邑。后来学了历史才明白,先人眷恋故土,南渡之后,把故乡的名字一起带来,祖地郡望写在门楣上,于是,有了洛阳江、万安渡(洛阳渡),有了“弘农衍派”“九牧传芳”“颍川世泽”……他们的后裔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继续走向大海,去往更远的异域他乡。

毗邻古桥居住,我看过洛阳桥的过往和新生。她是我们小时候春游、秋游的目的地,我写过多次《洛阳桥游记》。那时的古桥多少有些破落,由于战争破坏和千百年来的交通重负,多处桥墩已经变形移位,桥边的石栏杆也有缺失,虽然已经禁止机动车通行,我骑着自行车经过,很是不满石板桥面的颠簸不平。后来,我知道了,洛阳桥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落成于11世纪中叶。千百年来,这跨江接海的石桥渡人无数,作为南北通衢大道,行国道之责直至20世纪70年代。1993年至1996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古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加固重修,洛阳桥重现史料记载的规制风采。

泉州这座古城,兴于唐,作为名扬世界的“东方第一大港”,在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泉州辉煌400年,是梯航万国、“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所在,是古代外国旅行家眼中的“光明之城”,是“满街都是圣人”的海滨名邦。但在历史的烟云起伏中,就连泉州人都忘了自己辉煌的过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兴亡交替,自古皆然,即便是洛阳这样曾经繁华的帝都。

在新世纪,世界的目光再次驻足这个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2001年,泉州开启了申遗之路。人们惊讶地得知,泉州是连通古代中国与外国通商贸易、文化交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这一概念百年前就已经被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提出。重拾历史荣光,人们把“海上丝绸之路”亲切地简称为“海丝”。

2002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首席专家亨利博士来泉州考察“海丝”遗迹,我作为随行记者采访考察全程,走访了几十个拟列为申遗点的历史遗存,这其中,就有洛阳桥。学过桥梁专业的亨利先生站在桥头欣喜万分,他说自己青年时期就从书本中研读过洛阳桥,今天终于实地看到它的真面目,他认为洛阳桥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列入标准,单一座洛阳桥就可以申遗。那次采访,让我对泉州的历史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泉州除了洛阳桥这座我熟知的古桥,还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有沟通古泉州经济大动脉的顺济桥、石笋桥、东关桥等,与海丝相关的各种遗迹遍布全市,其中突出的有九日山祈风石刻以及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等,古城一隅甚至藏着宋元时期设在泉州的“国家海关”——市舶司。

此后,我还参加过一次与申遗相关的海上考察。我们乘着舰船,从泉港区的沙格码头出发,沿着泉州数百公里的海岸线,由北往南一路航行观测,经停几个小岛时还登岛勘察。考察期间,我见识了海平如镜、碧海蓝天,也经历了急流险滩、骇浪惊涛。钢板舰在浪头冲击下,猛烈起伏,海天之间一片灰蒙。遥想先辈通航海外,劈波斩浪,源源不断地将陶瓷、香料向外运输,不知要经历多少惊险。

几年里,我跑步“打卡”过诸多海丝遗迹。了解方知不寻常,在跑跑停停中,我在宋代名宦府第前见过精美的砖雕,脚步踩过元朝迎宾馆驿的石砖,在街角的矮墙撞见过唐代的残碑。跑步歇脚时,能听到红砖古厝里隐隐传出的南音浅唱,那是河洛余响,是唐音宋韵。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遗存,就这样真实存在于泉州这片生机勃发的土地,并融入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

时空穿梭没有阻滞我的脚步,抬脚之间,跨越古今。几年里,得工作之便,我多次走访泉州的申遗点。申遗之路征途漫漫,生活在古城里的我,就在行走穿梭间,看到那些曾经尘封的古迹,被妥帖地一一检点、保护。泉州人不满足于经济强市的富足,把重拾海丝名城的功夫做细做足,那些留存在我手机里的跑步“打卡”图片,恰似一帧帧时光流转的快照。

20年薪火相传。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在编辑世遗特刊报道封面时,我特地找来主持修建洛阳桥的、宋代泉州郡守蔡襄撰文并手书的《万安桥记》碑帖,选取开篇“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里的“泉州”二字,以此向先贤筚路蓝缕之功表达敬意。

祖籍泉州永春的台湾诗人余光中,耄耋之年来到洛阳桥,他数着脚步,走过洛阳桥,并写下长诗《洛阳桥》。诗中这样说: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洛阳桥头的风,千年来吹动多少远航大船的航标。再次跑过洛阳桥,踩着厚实的花岗岩石梁桥面,我觉得,迎面吹来的,分明是吹拂过宋元历史的风。

小子如我,比诗翁幸运,能与洛阳桥长伴,与诸多世遗古迹为邻,抬脚之间,就能从北宋跑到今日。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观点
   04版:都市·民生
   05版:经济·资讯
   06版:广 告
   07版:经济·智汇
   08版:地方新闻
   09版:教 育
   10版:清源·刺桐红
   11版:军 事
   12版:综合新闻
宋元的风吹过洛阳桥
每日佳句
一水靓晋江
冬日蟹塘鹭影
酱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