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评论·民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1月4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对网络欺凌“零容忍”
□林轩鹤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社交模式的创新,青少年网络欺凌逐步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法治日报》日前报道,来自江苏省徐州市的初二学生袅袅已经被网络欺凌近一年时间了,身心都受到巨大创伤。她哭诉道:“他们不但嘲笑我的长相,还把我的照片传到网上,做成表情包。现在我一去饭堂就会被大家认出来……”起初,她在线下被欺凌,书本被同学用笔画了一道又一道;后来,她的QQ被同学们添加好友,一旦通过便迎来各种嘲笑讽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社交的常用空间,而恶意传播他人隐私、散布谣言、人身攻击等网络欺凌现象也频繁出现。近年来,网络欺凌等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网络空间具有匿名性特点,使得青少年的网络社交缺少了相应的监督,一些实施欺凌者的心理压力小,导致他们为所欲为。由于网络欺凌大多脱离了学校和家庭的视线,青少年网络欺凌往往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相对于传统的线下欺凌,网络欺凌的影响范围较广、持续性更强,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更大。一些线下欺凌行为发生之后,有些恶意传播者又将视频、图片上传网络,或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公之于众,给被害人造成二次伤害。网络欺凌除了给未成年人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外,也有可能给未成年人造成身体上的侵害。

如何消除网络生态中不良因素,杜绝网络欺凌,最大程度地保护未成年人,已成为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家长十分关切的话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应注重规范言行、约束自我,既不能成为网络欺凌的始作俑者,发布辱骂、中伤他人的信息,也不能做跟风起哄的键盘侠,为虎作伥。家长应加强日常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属于网络欺凌,确保孩子做到不做欺凌者,不当不良信息传播人。学校也应该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上下功夫,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文明上网习惯,杜绝网络欺凌。

未成年人如果遭受网络欺凌,不应默默忍受,应当第一时间告知家人、老师,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可通过截图或拍照、录像、录音等方式保存相关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拨打举报热线电话,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些网络平台存在“真空”地带,管理不力,从而助长了网络欺凌行为。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平台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平台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近年来,国家从修订文件到出台法律,都彰显出打击网络欺凌的决心和魄力。相关执法部门应对各种网络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治理、严惩处,不留余地、防止反弹。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对网络欺凌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3 上一篇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民声
   04版:都市·民生
   05版:要闻版
   06版:台商投资区·综合·民生
   07版:台商投资区·经济·资讯
   08版:台商投资区·文体·副刊
   09版:经济·资讯
   10版:地方新闻
   11版:广 告
   12版:综合新闻
世相观澜
稳岗留工,留人更要留心
别让谣言成“病毒”
规范
对网络欺凌“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