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民兴,男,1959年1月1日出生,住址: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康泰街3号……”2月1日上午,泉州市第三医院社会工作部副主任、主管护师潘晓婷,正在为一名患者整理户籍资料。
护士怎么为患者办起了上户口的事儿?这还得从一本特殊的户口簿说起。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多数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因没有身份信息、没有户口,无法办理医保、残疾证等。这些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并且没有赡养、抚养人的精神障碍患者是名副其实的“三无”患者。
2018年6月起,我市开展救助管理机构长期滞留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工作,经3个月寻找暂时没查找到身份信息的智力残疾或精神异常的患者,可集中落户泉州市第三医院集体户。截至目前,长期滞留该院治疗的80名“三无”患者已成功落户。他们有了第二代身份证,身份不再是“无名氏”,而是“留民婷”“留民幼”“留民翠”“留民宝”等。
“留民婷是目前落户人员中年龄最大的,我们估计她出生于1945年左右。”潘晓婷说,留民婷体弱多病,长期患有精神疾病,需要托养机构医护人员特殊护理,如果没有落户,医药费的报销等问题就难以解决。
这些特殊的新泉州人,如今不仅不愁吃、不愁穿,拥有基本医疗保障,而且康复情况良好的人员,还能获得工作机会。
据悉,这两年来,已有17名落户人员在医院开设的“辅助性就业爱心工场”里从事箱包配件分拣等相对简单的工作,月薪至少430元。
“政府包吃住包医疗,我还有工资。”留民宝在爱心工场工作的月薪是500元,能通过劳动养活自己,让他觉得“有尊严”。
更让人欣慰的是,在受助人员的信息进入公安户籍系统后,人脸识别、DNA比对等技术帮他们中的一些人找到了回家的路。40岁的贵州人邹某患有精神疾病,当年随弟弟邹某某来泉,不慎走失,之后被警方送到市第三医院治疗。办户口时,DNA采样比对使他的身份信息得以确认,最终医院与警方联系到了他在泉州打工的弟弟。2021年8月28日,邹某兄弟重逢,相拥而泣。
目前,该院还有29名患者正在等待办理户口。春节假期结束后,潘晓婷立即加班加点为他们补充资料,争取让他们早日落户。
这本特殊户口簿的成员每年都会变动,里面记录的身份信息为一群特殊市民兜住了基本生活、医疗底线,维护着他们的安全感和尊严,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本报记者 张沼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