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溪县祥华乡福洋村有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方形土楼——福洋土楼,又名垂裕堂。土楼历经近300年风风雨雨,其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风格及精巧的造型在安溪乃至泉州的古民居中都独树一帜。
2003年6月,福洋土楼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几年前,由乡贤陈发树捐资3000万元,对土楼进行全面修缮。如今修缮工作进入尾声,记者前往实地踏勘,一览这座寄托着福洋子孙乡愁的土楼新貌。
“帆船出海” 独具特色
从祥华乡政府出发,驱车半个小时左右,便来到佛耳山脚下的福洋村。在土楼前的拱形大埕上,几位工人正在铺设鹅卵石地面,埕下重新修复的玉带形下架楼已经完工,和方形土楼、左厢房、右侧的关帝庙以及正后方的古杉,一起构成“帆船出海”的形状,独具特色。
进入福洋土楼的修复工程现场,可以看到白墙灰瓦的土楼外墙边原先密密麻麻的支架已经拆下,土楼的屋顶和木构架加固、墙体垮塌修复已基本完成。土楼门上方嵌石上书“乐观太平”四个字,寄意着楼主建造土楼的美好愿景。
据始建福洋土楼的“土楼公”陈振贵后裔陈金火介绍,福洋土楼的主楼坐南朝北,土石木结构,建筑面积761.72平方米,楼高11.2米,进深27.4米,正中有天井144平方米,内有24间木板构造的房间,设计巧妙合理,集防匪、防盗、防火于一体。
土楼外墙经修缮后,比往昔更坚固,从空中俯瞰,格外壮观。“四周墙基宽2.5米,均用大块石砌成。在当时建筑工具简陋的情况下,‘土楼公’要建造出如此坚硬的外墙可谓十分艰难。”陈金火介绍,陈振贵共有8子,称“八房份”,各自事业有成,其中三房期登为武魁,五房国俊、六房克明为贡生。整个家族应是风光显耀,拥有较多的土地,经过商,财富有相当的积累,方能建造此土楼。
“我们是根据当时保留下来的房间结构进行修缮,现在已经基本完成。”陈金火说,主楼左、右各有竹根节式厢房8间。左边厢房是生活用房,设有厨房、餐厅、杂物间。原本左厢房只剩下墙基,如今得以修复,再现往日的生活气息。右边的8间厢房,其中朝北间称“太平楼”,恭奉关帝爷,余者为接待客人和读书处,现在也开始动工修复。
记者了解到,福洋土楼修复工程从2018年开始进行报批、设计、专家评审、论证施工方案等流程,2020年开始动工修缮,预计今年10月份可全部完工。经过建设者的辛勤施工,现在福洋土楼的上部结构、地下排水、地面修复已经全面完工,仅剩下少部分水电工程、油漆扫尾后,即可全面验收重新对外开放。
修旧如旧 重现古韵
记者了解到,此次修缮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修缮过程中,尽量使用与土楼修建时相同的材料。枪孔、瞭望窗口、木板廊屏等土楼特色都将保持原貌,保留传统工艺和原有做法,最大限度还原土楼本身面貌。
“为了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福洋土楼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邀请古建筑专家,根据遗存结构和老一辈人的记忆绘制出福洋土楼复原图。”陈金火说,他在土楼里住了二三十年,楼内冬暖夏凉,每逢夏天,他常常会跟小伙伴们卷一张草席,铺在二楼环形走道上睡觉。
“在修理屋顶时,我们对残破的瓦片更新方面也是尽力做到修旧如旧,保留古韵。”福洋村党支部书记陈进树介绍说,在前期论证中,专家团队对土楼的修缮方案进行细致的研究,状况较好的木头予以保留、加固,损坏严重的再换上新的木头,后期再做仿古油漆,房顶的瓦片也是专门定制的,大大提升了房屋的安全性和观赏性。
“福洋土楼重新修缮,保留乡土文化的同时,传承乡村人文血脉,让土楼成为守望相助、留住记忆、记住乡愁的地方,焕发古民居的活力。它将带动福洋村乡村旅游,也将成为天南海北的游客深度了解安溪土楼文化的一把钥匙。”陈进树表示,土楼将与村中的冠和茶庄园,成线连片,带动整个村庄的旅游发展。作为省级传统村落,福洋村将进一步做好规划和发展,促进传统村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走出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
□记者 罗剑生 通讯员 陈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