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大地既因山川阻隔而保留诸多中原古文化传统,又因海洋环境的开放而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这点从饮食上就可见一斑。
南宋石狮籍美食家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菜谱著作之一,为后人了解宋代士人的饮食文化提供了鲜活的文本,同时,翻阅此书,从中寻到的诸多“石狮美食元素”,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了具有山海交融、中西合璧、应季而食等特点的闽南美食文化。日前在石狮举办的“宋元海丝宴”复原的10余道各具特色的菜肴,即从104道《山家清供》菜肴中“脱颖而出”。
清气,家乡莲荷赋予的品格
《山家清供》在介绍每种食物时,都引经据典,引述诗词或人物典故,无不散发作者林洪作为一介书生的“清气”,这股“清气”不能不说是深受家乡山川风物的熏陶。在林洪的另一本著作《山家清事》之“种梅养鹤图记”中载:“先太祖在唐以孝旌……高祖卿材……母氏凌氏。”林洪所载先世与石狮市蚶江镇莲埭村东间林氏世系一致,林洪先太祖瓒正是莲埭林氏尊称的孝子公,其高祖卿材是泉郡霞州宋九牧(宋代九个林氏兄弟俱任州牧)之父林杞,林杞字卿材,而莲埭东间林氏正是宋九牧之后。林洪母亲凌氏,推测出自与莲埭毗邻的蚶江富商凌氏家族。宋元时期凌氏居于锦江(蚶江)从事海上贸易,在泉州其他地方鲜有此姓,捐建石湖塔的宋元海丝巨商凌恢甫就是蚶江人,目前蚶江还保存多处凌氏史迹。
推测林洪为蚶江莲埭一带人,另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莲埭这个地名。莲埭,顾名思义就是种满莲花的海埭,遥想历史上的莲埭定是莲叶荷田田,而今莲埭村附近的湿地公园,一到夏天,仍莲花遍地,清香四溢,别有一番景象。在湿地公园里,有一条道路命名为“水莲路”,一方荷塘命名为“月荷塘”,可见石狮人对莲荷的喜欢,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历史传承。目前,石狮还有多个以莲命名的村子,如莲塘、莲厝、莲坑坂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千百年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其摇曳的风姿任谁看过都难以忘怀。其实,莲花除了具有观赏价值之外,还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对于故乡的莲花,林洪当然是不能忘怀的,在《山家清供》的104道食物中,单以莲为食材的就达5道之多:莲房鱼包、玉井饭、洞庭饐、石榴粉、碧筒酒。以上与莲有关的菜品做法都较为独特,恐怕是林洪想把更多的莲藕菜做法介绍给乡亲们吧。
推测林洪为蚶江莲埭一带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林洪的“号”。林洪,字龙发,号可山。古人喜欢把家山作为自己的号,如明代晋江名人陈琛就把紫帽山作为自己的号,曰“紫峰”。翻阅莲埭林氏、蔡氏族谱均有记载可山(谱上写古山、苦山,或苦柄山,都是同一座山)这个地名,在闽南语发音中,可、古、苦读音是一样的,闽南人有把村名、山名用雅化的同音字替代的传统。可惜莲埭之“苦山”在20世纪90年代因开发建设,已不复旧时面貌了,蚶江大道与旧石蚶路在此交会,若不认真踏勘,真看不出当年地势。“苦山”在莲埭村东北,为关公山余脉,乃村里至高处,据莲埭村民介绍,古时海水可达山脚。林洪《山家清事》之“种梅养鹤图记”中载:“故山滨水地。”其中的“故山”可能就是此山。
清雅,以诗入馔在石狮延续
饮食加文化,是《山家清供》受人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本文人食谱集,《山家清供》并不讲究单纯的饮食之味,而是将食物与代表文人情感表达的诗词相结合,以旁征博引的深厚功力做到“饮食与言语之美”的交融。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心浮气躁,在就餐时已经很少讲究菜肴名称浪漫与否,与此相反,更注重一道菜是否名副其实以及美味程度。点菜时,希望菜名越直接明了越好。例如,“清蒸鲈鱼”“红烧牛腩”“水煮牛肉”等菜名都清楚交代了食材与做法,是蒸是煮,或煎或炸,让人一目了然。古代文人与我们不同,他们向往诗意生活,热衷于把玩言语的乐趣,当你看到林洪笔下的“山海兜”“煿金煮玉”“傍林鲜”这些字眼,也许根本想象不出他们竟然是一道道菜肴,因为这些字眼里几乎没有任何食材乃至烹饪技法有关的元素。
这与石狮流传的“珍珠粥 凤眼鲑”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传正德帝下江南时,便衣出游。到了闽南沿海,看见一路上风景秀丽,竟迷了路。六月炎天赤日头,已经日过中天了,他走得满头大汗,嘴干喉渴,腹肚空空,饿得非常厉害,看到一位老太婆在门隘里舂大麦,就向老太婆讨饭吃。“我是过路人,迷了路,老阿婆有什么可以给我充饥止渴的吗?”老太婆见是一位穿得很华丽的客人,忙说:“客官请坐,我这就去拿。”可是老太婆家境贫困,根本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只有脱壳大麦粥和咸干鲑,于是她就把大麦粥和咸干鲑端上桌。正德帝又饥又渴,冷大麦粥吃起来爽口,他喝了一碗又要一碗,咸干鲑咸得嘴麻,吃起来也确实醒神,他吃得津津有味。吃饱后问老人:“这些是啥东西呀,怎么这样好吃?”由于麦粒形似珠子,咸干鲑如人眼,老太婆平时喜欢看高甲戏,风趣幽默,便指着大麦粥说:“这粥叫‘珍珠粥’,那菜叫‘凤眼鲑’。”不起眼的大麦粥和咸干鲑立马雅致起来。
除了富有诗意的菜名以外,《山家清供》更是以诗入菜。写玉井饭这道菜品,林洪在描述玉井莲时就引用诗句“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以及藕诗:“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如今,在石狮祭祖习俗中,仍可见此遗风,东西班礼生在念供品时,不是简单地念菜谱,一唱一和都是富含诗意的吉祥语,如在进献螃蟹时,东班礼生唱:披甲横行龙虎榜;西班礼生则和:金戈前导将帅才。既富有诗意,又把螃蟹的形象、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如在进献猪肚时,则曰:满腹经纶著诗赋。本来粗俗的供品用诗意的语言来唱和就显得高雅,文气充盈,表达诗书传家、家族兴旺的美好期许。
清淡,契合当今健康饮食风尚
林洪在《山家清事》之山林交盟篇中写道:所尚贵清。一个“清”字,道尽林洪崇尚清淡、崇尚自然的山家本色,追求符合自然的清淡、简朴,其理念与当今提倡的健康养生饮食相吻合。林洪的《山家清供》记录下104种山家食品,所选取的食物原料除用米、面、豆、粟、芝麻做成的饭、粥、糕、饼、馄饨之外,还要搭配上各色蔬果,如萝卜、竹笋、莲藕、青菜、白菜、芋头、茄子、韭菜、生姜、山药,还有梨、杏、橙、松子、山桃、樱桃、橄榄、甘蔗等,以及苦菜、蕨菜、槐叶、枸杞叶、苜蓿、苍耳、松花等各种野菜,也是山家常用的菜料。中国人向来讲究“药食同源”,《山家清供》里的菜品还用上了牛蒡、地黄、百合、瓜蒌、黄精、白术、麦冬等药物。
石狮人常说:“有荤,也要有菜搭。”宋代开始,随着人们饮食理念的变化,饮食结构也从追求大鱼大肉开始朝着蔬菜、瓜果等素食方向发展。肉的味道厚重,本味不易因调料而发生改变,但时令蔬菜则不同,只要稍微烹调,哪怕是没有过多的调料,也能令其本味显现。从现代社会饮食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食物本味的追求日益强烈,讲究有机、绿色、环保、天然,讲究原材料与节气时令的匹配,讲究营养搭配。《山家清供》写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同样是韭菜,早春的第一茬是味道最好的,由于都是嫩叶,所以既不像夏天的韭菜那般辛辣,也不像秋天的韭菜那般干瘪,人们之所以会将春初早韭视为一种美食,就是源自对食材本味的追求。石狮人也深谙“不时不食”之道,“六月蕹(空心菜)毒得真像饭匙枪(眼镜蛇)”“七(月)葱、八(月)蒜”“二月蒜,没人问”“十二月虾蛄,正月蟹”……这是不少石狮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谚语,这种对食材以及季节的舌尖体验,其本质上也是对自然本味的执着追求。
《山家清供》看似一本简单食谱,其实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古代美食文化宝典。因作者林洪是石狮人,书里无不弥漫着石狮味道,其中肯定还有诸多与石狮关联,需要我们从各方面作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蔡志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