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又有部分学生“阳康”,学生“阳”前“阳”后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差异,对于学校来说,体育活动应该如何具体开展?老师们又该如何帮助学生在健康恢复和体能锻炼中获得平衡呢?中考体育取消了必考类项目,其他项目该如何科学备考呢?日前,泉州市培元中学、泉州市实验小学、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的老师们给出了指导性建议。□本报记者 曾聪虹
控制心率 差异化安排
前段时间,泉州市实验小学召开了体育工作系列会,结合当前疫情后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以及近期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体育课后服务,特别是对“阳康”后的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学习及锻炼提出具体指导。何君虹校长表示,新学期需要对学生近期的身体状况、心理现状等学情摸排清楚,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生群体锻炼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原则,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体育教学要合理做好课前准备、课中运动密度调控、课后放松活动,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泉州市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将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知识作为课堂健康知识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合理的防护方法,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教会学生测量脉搏的方法,学生在课中适时测量自己的脉搏,时刻关注自身的心率。学期开始前对教学进度安排精心规划,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差异化安排和要求。期初安排恢复性体能练习内容为主,不宜安排对抗性、高强度、大负荷运动作为教学内容。例如,2周内有新冠病史或感冒症状的学生,安排静力拉伸和关节活动为主;康复3—4周后可安排慢跑及恢复性体能练习;康复5—6周后可安排专项教学内容;康复6周后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恢复到正常教学内容。课前除了安全教育之外还需询问孩子当天的身体状况,课中做到多看、多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增加或降低运动强度。在对抗性、高强度运动不进行统一要求,根据学生身体或恢复情况进行差异化安排,分为轻松组、困难组。康复后第1—2周学生平均心率控制在100次/分钟以下、第3—4周学生平均心率控制在100—120次/分钟、第5—6周学生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30次/分。
趣味游戏 技巧类为主
在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贪吃蛇”“投石过河”等趣味游戏让同学们感受着运动的乐趣。“开学以来,我们体育课以韵律操、体育游戏等趣味性运动为主。同时,及时监测学生心率,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也做足预案。”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李瑞芳介绍,学期初学校就针对学生“阳康”后的生理心理特点,组织体育教师开展了“阳康”后体育课教学的注意事项、“阳康”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理运动、“阳康”后的身体恢复小知识、心肺复苏等主题教研。
李瑞芳老师建议,开学初期体育课主要以技巧类或静态锻炼形式为主,加强呼吸练习,循序渐进提升练习强度;体育活动课避免对抗性激烈运动,以趣味性或低强度运动为主,起到愉悦身心的目的;针对不同后遗症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存在较为严重后遗症的学生采取建立个人档案、密切关注身体健康情况等手段,确保学生健康安全。同时,体育教师可通过“课中自测心率”“体能状况检测”等方式对学生体能和身体健康状态进行摸查,对学生的体能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摸查、实时监控,做到安全第一。
掌握方法 不操之过急
“今年体育中考取消了必考类长跑/游泳的项目,这是对心肺要求较高的项目。”泉州培元中学体育组组长钟竹阳表示,学生“阳”过之后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与没“阳”之前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力量、速度、耐力等水平下降,运动时心急气短、容易疲劳等,取消必考类项目,是为学生的健康着想,选考类和抽选考类项目强度相对较低,“阳康”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掌握技巧,不要操之过急。
钟竹阳认为,体育教育是有原则和规律的,“活动有方,五脏自和”,作为体育老师,要把握“望闻问切”和“循序渐进”两个原则。对于“阳康”后的学生,体育老师只要全程关注,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眼神、表情判断学生的状态并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听闻学生的呼吸声、咳嗽声等比对心肺功能;通过询问学生的身体感觉、最近的饮食情况、睡眠状态、运动后的反应等了解体能情况;通过常用的“心率”测试了解运动强度的大小等。“望闻问切”外,循序渐进、因人而异是最好的办法。体育老师会通过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大课间的安排为学生们进行身体素质的恢复。在刚“阳康”后的体能恢复阶段,“两小一短一长”十分重要。“两小”即“运动量小”“强度小”,“一短”即持续运动时间短,“一长”即休息时间略长些,先让学生逐步适应,再逐渐增加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