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走,注意安全!”老板笑意盈盈地向我招招手,我再一次收获满满地走出了这家小店。这是一家坐落在黄山脚下的制墨小作坊,老板是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姓胡。他话不多,但是满腹经纶。在他的店里,只卖墨,不卖其他。虽然跋山涉水,但一睹他制墨的风采,便觉得不虚此行。我称他为胡师。
胡师所制的墨水,名字里带着“玉液”。玉液在古时常代指名贵稀缺的好酒,而他做的墨,也无异于玉露琼浆一般珍贵。沾满乌玉液的毛笔缓缓落入纸上,闪转腾挪之间,行云流水般的行笔明灭可见,笔画之间,历代文人所追求的“墨分五色”便跃然纸上,所画山水也在此刻被赋予了生命。在感受了乌玉液后,其他的墨也有所黯淡。
胡师对于制墨穷尽一生的执着。制墨,他一丝不苟,用料方面,也只取最好,他总是说:“要么不做,要么做好。”有次拜访时,他才刚从深山中归来,背负着一大捆松枝,却是健步如飞。走进他的院落,总是有淡雅的墨香在身旁弥漫。胡师说:“我喜欢这样的味道,这是文化的味道,也是坚持的味道。”他卸下松枝,便投入了工作。一碗碗桐油在木架上依次排开,蜡芯插入油中点燃,削得整整齐齐的竹片在桐油上方架了起来,等待桐油烟的沉淀。收集完的桐油烟,仍需经过一年的阴干,胡师拿出了沉淀好的桐油烟,便进入更复杂的工序。麝香、松枝、珍珠、金箔等名贵材料齐聚,炉下的柴火也不普通,是黄山特产的松枝。胡师屏息凝神地盯着火苗,手里的扇子有序地挥动着,只待时机成熟便将这些名贵的材料放入炉中。然而,烦琐的工期才刚过半。一块完美的墨条,至少需要两年的工期,而这精心打造的墨条,可谓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胡师的家族,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赓续着这份手艺,他们的手艺成就了一幅幅传世名作,曾让王侯将相如痴如醉,绵延至今,光辉不灭。时过境迁,黄山的墨已不再是名门贵族的专属,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走进千家万户。而胡师并没有因为金钱而压缩成本,他保持着匠心,从不在墨中掺杂化学药剂,用心做好每一块墨条,每一瓶墨液。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年代,钢铁洪流的工业革命使生产效率逐渐高效的同时,也使匠人精神日益稀缺,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何为匠心?亦如孔子云:“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创于心。”
正如胡师制墨的过程一样,人生亦是如此,繁华盛开不是一夜之间的变化,而是日月汲取养分后的水到渠成。
(作者系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2022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