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日是第16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孤独症儿童,关注与支持孤独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这段时间,孤独症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的孩子怎么不理人呢?”“孩子怎么3岁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对于很多人来讲,孤独症这个词很陌生,我们容易按字面理解的那样,认为孤独症就是表示一个人很孤独或很自闭。其实不然,1943年美国医生Leo Kanner在精神病院内将存在极端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言语发育迟缓、游戏活动单一等共同特点的患儿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
泉州市第三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负责人、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心负责人王勇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孤独症识别率逐渐提高。目前全球孤独症的患病率为1%,我国的孤独症患病率在0.7%—1%之间。过去传统的大众认知认为,孤独症患儿表现为不看人、不理人、不指点、兴趣局限、行为刻板、智力低下。随着对孤独症进一步认识,发现有一部分孤独症患者言语发展史正常,有主动社会交往,但行为兴趣刻板,目前孤独症人群中有50%以上患儿智力是边界甚至正常的,孤独症诊断已发展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根据神经系统早期发育可塑性强的特点,早期识别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尤其重要。那么,哪些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高危迹象呢?
以下为几个时间点的孤独症早期预警行为,如果宝宝有同样的表现,要特别注意:6个月时还不会微笑,9个月时没有发声、微笑和互动的面部表情,12个月还没有牙牙学语、指指点点、挥手的表现,16个月不能讲出单个的字,24个月时不能讲出两个词的短语、发育退化,失去原有的语言、儿语、社交能力。
早发现、早干预,是孤独症患者康复治疗的关键。一般而言,8岁前是孤独症的最佳干预期,其中3岁前是孤独症儿童语言学习的黄金期。王勇说,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唯一的有效治疗方式就是康复训练,越早开始训练,效果越好。
医生呼吁大家要重视早期干预,孤独症儿童3岁以前尽早接受诊疗康复和个别化教育,就有可能更快适应和融入正常社会生活动。
□本报记者 张沼婢 实习生 张颖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