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可“持证上岗”,还能申领“见证补贴”!本报记者近日从泉州市人社局获悉,为畅通新职业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我市首次组织开展无人机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两个新职业技能人才培训认定,共50多名从业者参加考核。
职业作为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身份符号,自古就有之。在古代,“士农工商”将整个社会根据职业简单划分为几个阶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趋精细化,职业分类的广度也早已今非昔比。诸如无人机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这样的新职业,在悄然改变大众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折射出一个社会职业观念与劳动理念的深刻变化。
新职业的出现,往往连着技术创新和需求升级的两端,更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之变。我国在199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之初,将职业归为8个大类,共计1838个职业,而到去年修订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不仅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民宿管家”这些亲近生活的职业也赫然在列。职业目录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既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也不断更新着大众对职业的固有认知。
追溯过往,我们不难发现,职业的冷热度也无声镌刻下国人职业观乃至价值观的更新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驾驶员、售货员、邮递员等职业曾是一代人追求的梦想,到20世纪90年代,企业家、外企员工、农民工成为职业主流,而到21世纪初程序员、律师则成了热门职业。近年来,一个有关职业认知的段子为人所津津乐道:“在父母的眼中,除了公务员、教师和医生,其他都是无业游民。”当上一代人保守的职业观,遇上当下年轻人的考资、考公、考编热,让人不禁心生感慨:为何年轻人的职业取向越来越趋同质化?
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若社会没有给年轻人提供更为宽松的成才环境,没有形成对职业更加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那么人尽其才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社会的丰富性与健康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正是泉州开展新职业技能人才培训认定的现实意义所在,其中所释放的社会价值无疑值得珍视。
当然,在社会观念更加多维与包容的今天,要让新职业充分释放新活力,就应以更开放的思维来管理与规范它。除了增加政策供给,不断完善与优化监管措施,做好职业认定等相关的配套服务工作外,也要为新职业者落实落细社会保障、劳动报酬、技能培训等措施。说到底,只有在保障好新职业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社会认可度与价值感,方能让新职业在规范中走向成熟。
为新职业进行技能培训与认定,不仅拓宽了既有的职业领域,更新了大众的认知,还打开了新的就业空间,在稳就业任务成为重中之重的当下,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泉州而言,要让城市充满活力、人才如泉涌动,就要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进而言之,只有当包括新职业从业者的各类人才都在泉州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并把泉州当成梦想港湾、事业港湾和生活港湾时,“让泉州成就人才,让人才成就泉州”的口号才能更加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