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近日,不少网友晒出显示阳性的抗原图片,称自己或家人“二阳”了。“二次感染”的波峰真的来了?是否会影响“五一”出行?一时间,相关话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自对新冠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以来,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随着感染高峰期的过去,新冠病毒也一度淡出公众视线。但曾经的“中招”经历,还是给许多人留下了“痛感”,当网上及身边有“二阳”的消息出现,大家多少会有些担心。
对此,该怎么看?本栏目在五一前夕集纳了多方的观点。
本期嘉宾:唐传艳 宛平 允中
保持平常心 做好分内事
□唐传艳(医生)
目前在对待疫情的态度上,两极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一方面,不少人认为新冠疫情属于“秋后的蚂蚱”,闹腾不了几天,因而时时处处表现得满不在乎。另一方面,有一部分人为之感到担心和焦虑,比如新版口罩指引推出后,一些人担心,很多公共场所戴口罩全凭个人自愿,是否会加剧外出感染的风险?
对待疫情,满不在乎和过度焦虑均不可取。首先应该认识到,“二阳”的出现不足为奇,学会与之共处,既不藐视,也不害怕,才是理性选择。新冠病毒的演变虽然存在不确定,但毒力渐渐衰减等已得到确认,民众经历了“首阳”的考验,对于症状大概率会变得更加轻微的“二阳”,当然有做好应对的能力和底气。
对防疫保持定力,还须客观看待并严格遵守防疫新举措。比如对于新版口罩佩戴指引,个人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佩戴口罩事宜,有很多情形和场面可以不佩戴口罩,但患有基础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慢性病的人以及家有高龄老人和婴儿的年轻人等,外出时还是规范佩戴口罩为宜。公众在出入医院、幼儿园、托儿所、养老院等机构时,仍应该自觉且规范佩戴口罩。
无论情势如何发展,该做的事始终应该做好。“阳过”之后一段时间再次接种疫苗,可以形成更强的更持久的免疫力,没有“阳过”的人、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更应积极接种疫苗,这样即使不能避免感染,也至少可以大幅减轻感染后的症状。除了按要求接种疫苗之外,防疫期间养成的良好个人习惯也应该保持下去。只要保持这样的防疫定力,“二阳”来与不来和何时到来,民众都能够做到泰然处之。
公共部门应做足准备
□宛平(职业撰稿人)
目前能够观察到的事实是,确实有少部分人感染了。此外可作参考的是,国外在感染高峰之后,病毒也都没有彻底消失,而是经过了多轮小规模感染。
基于这些事实,完全不当回事,显然也不是科学态度。从个人角度来说,适当做好防护,在人流密集的场合戴好口罩、做好个人卫生,应该成为基本操作。
当然更重要的层面,是医院等公共医疗体系须做足应对的准备。上一轮大感染最考验的其实是医院,如何在短时间内经受住大批量患者的冲击。即便今后的感染不会有去年那样的规模,但是只要病人增多,医院的人力和药物资源能否应对,就成为关键问题。
另外,上一轮大感染也暴露出,农村等基层医疗资源的紧张。这次五一假期的人员大流动,也可能给农村地区带来一定的感染隐患。在假期来临之前,检视理顺农村基层地区的药物储备、应急流程等,也是有必要的。整个社会面的大感染,至少目前来看,可能性还是很低的,至于可能到来的感染小高峰,只要药店的药物充足、各层级医院能够有条不紊运转,那就不会出现失控的情况。在这个层面来说,只要医疗公共部门各方面工作做到位了,公众完全可以用平常心面对“二阳”。
长效机制应对潜在风险
□允中(评论员)
应对“二阳”,公共服务部门应有长远的眼光,建立常态化的应对机制。必须看到,新冠病毒并没有消失,仍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程度地流行,未来变化走向还有不确定性。就国际经验及病毒传播规律而言,在感染高峰之后,通常都会出现多轮小规模感染。而随着我国多数人感染后的时间延长,体内抗体水平也会有所下降。着眼于更多人更长久的安全健康,方方面面都要做好准备。
一是做好信息播报,让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最新情况,避免产生误判或恐慌。二是做好科普,让人们对新冠及其发展变化有理性的认识。三是提高公共治理的水平,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应对潜在风险的能力,打造一只“召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危机应对团队,从而成为公众心里最托底的存在。
做到这些,我们就一定能正确应对“二阳”可能带来的波动,守护我们繁荣火热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