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奇书《小窗幽记》之中有这样一段话:“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意思是,要他人当面赞誉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后毁谤自己。令对方对自己产生初交的欢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会令对方产生厌恶情绪。这一段充满智慧的话,不仅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一般人的弱点,也明确地指出了智者处世待人的方式方法。
不贪“面前之誉”,但求“无背后之毁”。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定的虚荣心,喜欢他人的奉承之语。社交文化中似乎历来就不缺乏“客套”的基因。生活中,不少人都能说上几句溜须拍马的客套话,乐于在表面上赢得他人的认可。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在表面上大家都欢欢喜喜,相互表彰,显得甚为亲昵,这即是“面前之誉”;然而却时有“背后之毁”的行为,相互恶语中伤,甚至批得一文不值。
智者之行,须舍弃“面前之誉”,而要做到“无背后之毁”。真正要做到如此,并非数日之功,而是长期规范自己的言行所得。古今大智者,皆善于洞察自己的缺漏之处,一旦发觉,则立即修正。长期如此,品行日益完善,所作所为、所言所语便合乎天道人情,故无有他人可指摘之处,以此便入于“无背后之毁”之境。
不贪“乍交之欢”,但求“无久处之厌”。一般人初次见面,为了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往往会收敛或隐藏自己的陋习,作出平时不曾有的所谓“礼数”。此等作为,是有可能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这就是“乍交之欢”,但是这个好“印象”并非真实的自己。倘若以后双方长期接触,陋习一一暴露,则未免使得对方生厌,而产生“久处之厌”。
为了避免 “久处之厌”,自己就必须给人留下真实的印象,而非做作出来的形象。要做到如此,还需要回归到自我的修正。通过长期的磨砺,将自己的陋习一一剔除,而养成好的习惯、好的品性。以好习惯、好品性待人,久处后非但不会有“久处之厌”,而将愈相处愈融洽。正如美酒一般,愈饮愈醇,令人陶醉。
毋庸讳言,生活中制造“面前之誉”和“乍交之欢”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当着别人的面总是捡着最优美动听的话说,让听者飘飘欲仙;可是一转身就会是另一副嘴脸。两面三刀、左右逢源的人可以在短时间里如鱼得水,浑水摸鱼,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种人相处久了,便会露出狐狸的尾巴,终究会被人唾弃,让人“敬而远之”。这也是“背后之毁”和“久处之厌”的根源所在。
当然,要做到“无背后之毁”和“无久处之厌”,并非易事。因为,每一个人都喜欢将自己隐藏在华丽的语言之下,而又不得不将人性的弱点逐渐暴露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这就警醒我们,处世待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便是好友相处,也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一个人一旦没有了秘密,就会失去个性的存在,“毁”与“厌”迟早就会随着友谊的失去而到来。我们常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