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举办工业设计进园区暨“高校走进泉企”工业设计讲座(第二讲),进一步提升我市制造企业工业设计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企业引才、聚才、留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业设计系副教授刘敬以“基于行为分析的产品人机工效学研究”为主题,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分享了人机工效学在设计创新中的应用与助力。此次活动由市工信局主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泉州市以色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华侨大学(丰泽)创新创业园管委会协办。
□本报记者 黄文珍 通讯员 肖可航
设计有边界 创新必须适合人的使用
“人机工效学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它运用到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体现优化系统工效和人健康、幸福之间的关系。”刘敬分享称,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机工效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在刘敬看来,人机工效学研究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操作问题,比如人机界面、作业空间、作业工具、作业环境、无障碍设计、情感设计等问题。在作业空间设计领域主要研究工位布局合理性问题;在作业工具设计领域主要研究手的生理结构和使用时的受力问题;在环境设计领域主要研究光照、声音、气候以及人文环境;在无障碍设计领域主要研究老年人生理、认知技能退化后怎样通过设计进行弥补;在情感设计领域主要在于改善产品情感设计,提升用户黏性。
“过去,人更多的是适应机器,而不考虑人的心理感受与舒适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越来越成为研究中心,设计创新的意义在于‘创造可能性’。”刘敬说,创新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它引领用户想象未来。与此同时,设计是有边界的,设计不是天马行空,停留于概念设计上,设计创新必须适合人的使用,这就是其边界。在边界之内,向下挖掘问题场景,也就是客户的痛点,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良;向上考虑并满足用户的期待,拓展可能性,两者之间就是工业设计的空间。“目的与功能融合得越好,产品越能达到消费者的需求。而人与产品之间的不满与期待,是产品创新的方向。”
设计以行为为载体
从人机工效出发
刘敬认为,工业设计要以行为为载体,从人的尺度出发,通过系统架构,获得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融合系统,在系统中建构人机融合、人机共识的产品功能与体验表达新路径,用户行为动作为产品赋形、赋能,以找到新时代的人—机—环境一体的全新体验。“人机工效为工业设计提供人体尺度参数,设计是从人机工效中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行为分析目前在智能监控、人机交互、虚拟现实、运动分析、智能产品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如何理解人类在不同情境中的交互式活动和行为成为研究的热点。”刘敬介绍,设计界将用户行为作为新兴的用户研究和用户需求提取的途径之一,通过研究用户心理、操作方式、活动行为等方面了解其行为模式,为产品设计过程中如何改善用户体验提供了更多参考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