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是我国第30个“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科学补碘三十年,利国利民保健康”。自1994年起,我国设立“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防治疾病的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等主题活动,有效推动了碘缺乏病的防治进程。
科学补碘不仅与儿童的智力、身体发育息息相关,对于成年人的健康来说,同样不可或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补碘呢?市疾控中心请大家收好这份宝“碘”。 □本报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张燕红
碘被称为“智慧元素”
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参与身体新陈代谢,维持所有器官的正常功能,促进人体,尤其是大脑的生长发育。
甲状腺激素具有“魔术”般的能力,它可以将人体中软骨变成硬骨,可以加速蛋白质的合成,这是它能使孩子长身体、长肌肉的原因。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依赖甲状腺激素,所以,碘又被称为“智慧元素”。
对于成年人来说,甲状腺激素是维持机体基础活动的激素,对机体几乎所有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
缺碘会影响大脑发育
孩子大脑发育从母亲怀孕时就开始了,胎儿期和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在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缺碘,会影响大脑正常发育,严重的会造成克汀病(呆傻症)、听力障碍、智力损伤等。
胎儿所需要的碘全部来自母亲,因此,孕妇碘营养不足会造成胎儿缺碘。如果孕期严重缺碘会出现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
我国在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以前,碘缺乏病区的儿童中5%—15%有轻度智力障碍(智商50—69),6.6‰的人患地方性克汀病,严重影响当地人口素质。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对碘的需要量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需要及时补充适量的碘。
成人每日碘摄入量为120—600微克
碘缺乏病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方式是食用碘盐。
据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碘参考摄入量,4—6岁、7—10岁、11—13岁、14—17岁的青少年和儿童每日碘的安全摄入范围分别为90—200微克、90—300微克、110—400微克、120—500微克。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因生理和胎儿需要,碘的安全摄入范围分别是230—600微克和240—600微克,相较而言,18岁以上普通成人每日碘安全摄入范围是120—600微克。
在婴儿6—12月龄阶段,碘的需求比前后阶段都要大,每日碘的推荐摄入量是115微克,而6月龄以前和1岁后分别是85微克和90微克。
沿海地区居民也需要补碘
2019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全国生活饮用水水碘含量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通过外环境饮水摄入的碘含量普遍较低,83.6%的乡水碘含量小于10微克/升、省级水碘含量均在10微克/升以下,均属于碘缺乏地区。
需要强调,虽然沿海地区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很丰富,但当地居民食用频率和食用量都较低,沿海地区居民膳食中的碘大部分来自加碘食盐。如果沿海地区居民食用未加碘食盐,其大部分居民碘摄入量就会低于国际组织和我国推荐摄入量,发生碘缺乏的风险很大。因此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居民也需要补碘。
无直接证据证明碘与甲状腺癌有关
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食用碘盐或碘摄入量增加与甲状腺癌的发生相关。
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无论是否采取补碘措施,无论碘摄入量是增加、稳定或下降,甲状腺癌的发生率都在增加,并且主要以直径小于1.0厘米的微小癌增加为主。
相当一部分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惰性进展特点,恶性度低,预后良好。患者要听从临床医生要求,进行正确治疗或跟踪观察。
甲状腺微小癌在人群中患病率较高,隐匿性大且不易被发现。据很多发达国家的尸检报告,生前未被发现的甲状腺癌患病率高达5.6%—35.6%,其中微小癌占到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