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总是枕着织布声入睡。
母亲是一名织布工人。小时候我很胆小,见不到母亲便总是哭闹,她只得把我一同带去工厂。工厂人多,又极为喧闹,我觉得难受,便又哭闹。母亲架不住我又吵又闹,便借了一架老织布机放在家中,一边哄我睡觉,一边断断续续做着工。奇怪的是,听着那单调的织布声,我不仅不嫌弃,反而觉得舒畅,织布声一下接一下于耳旁唧唧呀呀,旋律异常动听。
此后,我夜夜枕着织布声入睡。
后来,姐姐上高中了,母亲得每夜接送。时钟指向九点,织布机便渐渐低下脑袋,母亲立即起身骑着那辆电动车,在漆黑夜色中飞驰,来回不远,约莫半小时,但日日如此,也足够磨人了。那时我已读五年级,虽已不再胆小,但听着织布声散去,内心竟感到些许空虚,不知怎的,翻来覆去总觉得孤寂,便坐起身等着,等什么呢?织布声?电动车擦地停车声?我不清楚。当熟悉的车笛声响起,我就感到心安。
直到暑假,我一直如此夜夜等着,等着那熟悉的声音。
那年盛夏,姐姐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也离开家乡,到城里上了中学。母亲也不用整日在织布机和电动车间不停切换,她安心地于织布机前织着一针一线。
由于学业繁忙,每逢周末回家,我写作业都会写到很晚,久而久之,就此反复熬夜。最初我还可以安心入睡,但作业似乎越变越多,我也开始与时间赛跑,直到夜深人静之时,往往还在题海中奋斗。十点、十一点、十二点甚至一点。母亲关心我,不想让我熬夜,经常悄悄起身,打开门,当她看到我房间内的灯光,心疼地说:“孩子,去睡吧,明天再继续。”母亲闪身出去,悄悄带上门。大约半小时,她便再一次轻轻叩响门,往我房间张望,给我带来一杯热牛奶。“孩子,去睡吧,明天再继续。”于是我把书本合上,把灯关了。
躺在床上,我的眼前却浮现了母亲坐在织布机前手指起伏的样子,她的背已不再挺拔。我想我应该多读会儿书,多“熬”点知识,和姐姐一样考上理想的大学。或许,母亲就不用再这样整日整夜地织布了吧?于是,我悄悄起来,点亮桌上的台灯,奋笔疾书。听着笔画在纸上唧唧呀呀回响,似乎是儿时母亲的织布声。是啊,我还是怀念那织布声,怀念从前那令人安心的声响。
或许,我也会一笔一画织出一片云彩吧。
其实,我怀念的并非那织布声,而是希望时时见到母亲。小时听着织布声,我知道她在身边;小学时,听到车笛声,我知道她回来了。如今,曾经无比怀念的声音,我心依然波澜。
织布声依旧,那个少年已经渐渐长大。
(作者系泉州现代中学初一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