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80周年校庆的时候,有校友捐赠了200把戒尺,教职员工人手一把。看着这熟悉而又久违的东西,我不由得感慨万千。
戒尺一般为木质或竹质,通常雕刻有装饰性花纹或简洁而又含义深刻的诗文警句,常见于学堂,有的家里也有。老祖宗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戒尺成了父母老师等长辈惩戒孩子的工具。在很长一段时间,学堂里是少不了戒尺的。我没去考究它诞生的历史,是否跟私塾一样长久,但是小时候我们对这长长方方的家伙可是心怀畏惧,现在想想还心有余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小学,教室里放一把戒尺,我们称之为“教鞭”,是标配,它一般挂在教室前方一隅,象征威权。有的老师甚至自己带,毕竟自己的东西用久了比较趁手。戒尺扬在手里,即使没有打在身上,也会让大部分学生心存畏戒。当然,即使你犯错了,老师一般也是让你伸出手掌心,在上面看似狠厉,实际上并不怎么疼痛地打上一两下,可能会把你打哭,但不会把你手心打肿。时至今日,我已经记不清当初为什么被责罚了,或许我们都没有把这放在心上,都觉得是正常不过的事儿,也几乎没有人心存不满。就算当下有点委屈,但是过后还是会对老师的严厉与负责表示理解,心存感激。那个年代的家长们也很配合,他们普遍认为严师出高徒。
其实,戒尺的作用主要还是用于威慑。就像保安身上的电棍,若不是情非得已,也不会派上用场,或者像过去县太爷的惊堂木,拍一下让全场警醒肃静。那时候老师们也不会随意将戒尺往学生身上使唤的,有道是,打在娃身上,疼在爹娘心头,学生也是老师的娃啊。因此,戒尺大部分的时间不用于惩戒学生,而成了老师在黑板上指点比画的工具。老师经常用戒尺指出黑板上板书的重难点,要求学生做笔记,或加以记忆,有的理科学科老师甚至把戒尺作为画线的用具。
现在的课堂上,已经不大可能看到戒尺了。但是我总感觉,没有戒尺的课堂是不完整的,对学生,我们要严慈并济,一如对我们的子女。一味地纵容,只会让学生没有敬畏之心。老师要面对的是一个班级三四十个学生,只要有一个顽劣捣蛋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要是有把戒尺,让他们心怀敬畏,或许情况会好了许多。当然,戒尺的使用要有一个度,以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犯了错误,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现在老师不惩罚你,将来社会可能就会加倍惩罚你。
其实,我更希望,即使教室里没戒尺了,学生心里也要有一把戒尺,一颗对课堂,对校规校纪、班风学风的敬畏之心,这样才能警诫自己,共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让自己在更加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