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刺桐红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6月26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御辇忆往
□曾德涵
▲历经岁月洗礼的花瓶
◀御辇村御赐桥
(作者供图)
关注征文活动,请扫描二维码。

近日,父母的至交托人从香港辗转送还一对花瓶。我很诧异,这年头谁还摆这玩意儿?母亲小心翼翼地擦拭花瓶,她告诉我这是20世纪60年代她的嫁妆,后来她的至交结婚,这对花瓶成为贺礼,再后来,至交携花瓶赴港定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花瓶又完璧归赵,送返父母手中。

当年,这对花瓶就是从晋江老家御辇村送出去的,那是承载我童年、承载我记忆、承载我念想的故土。

御辇村是番客颇多的富裕侨乡,我家却是另类存在,当年的境况仅仅比家徒四壁稍微好些:一个房间,带一个厨房,中间是窄窄走廊。父亲早年与奶奶相依为命,父亲曾回忆说,一天母子想吃炸菜粿,买了一块,一人一半,抵两餐——午饭与晚餐。在那样的困难岁月,那对花瓶成了我家少有的拿得出手的礼品。

说起御辇村,御赐桥是必须提的。据清道光《晋江县志·津梁志》记载及《龙山曾氏族谱》《御辇曾氏族谱》等资料,南宋末年,宋怀宗赵昺南下避战乱,君臣沿江行至此地,被九十九溪横阻,御驾只能下辇(下轿)渡船而进。御辇村民曾宣带领乡兵护送幼帝过境后,幼帝开御口命架桥,后人即把村子称为“下辇”,亦称“御辇”。这里曾经是十三省古官道的必经之路。2007年,御赐桥附近掘出一块路碑,碑文为“从直而去柴塔清濛,转东而进安海厦门”,是御辇村处于“海丝”交通要冲的确证,古谚“前棚嘉礼后棚戏,清濛柴塔通下辇”又为其作了佐证。

御赐桥为典型的梁式石桥,桥墩是与洛阳桥同款的船形,桥长“凡六百二十间”(一千三百多米),曾与顺济桥、安平桥、洛阳桥等桥梁并称“泉州十大古石桥”。历经沧海桑田,后来御赐桥成了一座仅有20多米、四墩三孔的石桥。明朝朱辂曾作诗《咏御赐桥》感慨:“古庙荒村里,英灵向北依。昔经玉辇驻,今见夕阳微。尘迹千年在,香烟到处飞。几番追宋室,惆怅欲忘归。”

在过去,御赐桥被称桥头,而旧顺济桥被称为桥尾。旧顺济桥作为晋江进城唯一通道,当年,我随父母迁居泉州市区,走过的就是御赐桥。多年来,我梦牵故乡,始终萦绕的也是御赐桥。如今偶尔回老家,一切变得熟悉又陌生,一幢幢红砖厝的旁边是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三四层楼房;记忆中的石板小路,取而代之是宽敞干净的水泥路;清新的空气,与过去天壤之别的闽南花格砖筑起的公厕;热闹吆喝声中的菜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夹杂着乡亲爽朗的笑声;旧貌换新颜的三省小学,绿树成荫……目之所及,自然和谐的感觉,像风一样,慢慢地飘进我的心里。

御赐桥和这对“完璧归赵”的花瓶一样,曾经盘桓心间、惊艳时光,如今安放离愁、寄托念想。御赐桥就是永久记忆里封存的乡愁,我在这头,童年在那头。而经过几十年岁月洗礼的花瓶,是一个缩影,一段回忆,一种情怀,一份念想。

我暗自思忖,父母会将这对花瓶作为镇宅之宝送回御辇老宅收藏吗?我没有问,等着时间给出答案。回首往事,所有过往已给出答案。

乡村名片

御辇村

御辇村为晋江市池店镇下辖行政村,位于池店镇政府驻地北1公里处。全村目前常住人口约5300人。在宋朝前已经形成自然村落,曾为泉州市区通往安海、漳州等地的必经要道。村中“御赐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御辇”村名也自宋朝沿用至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观点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民生
   06版:教 育
   07版:热线新闻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财富
   10版:经济·智汇
   11版:地方新闻
   12版:地方新闻
   13版:刺桐红
   14版:文 体
   15版:军 事
   16版:看天下
花艳情浓紫茉莉
御辇忆往
鸡卷初考
征稿启事
老屋的禽畜
海上泼水
每日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