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清源·新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7月18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解读昆德拉的传奇心路
□李 钊
《寻找米兰·昆德拉》
阿丽亚娜·舍曼 著
王东亮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文学的世界里,米兰·昆德拉是极负盛名的传奇作家,他擅长将生命的沉重化为文字之轻盈,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他的作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译介到中国,让无数中国年轻人找到了生命体验与意义。7月12日,当他逝世的消失传来,我将法国作家阿丽亚娜·舍曼的《寻找米兰·昆德拉》捧在手中,轻声吟诵他写下的“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以这种并未准备好的方式,默默地向这位在世界文坛极负盛名却将自己成功隐身的作家告别。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喜欢隐藏自己的作家,他在《小说的艺术》中坦言:“小说家是一位希望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的人……他绝非任何人的代言人,他甚至不是他自己想法的代言人。伟大的小说总是比它们的作者聪明一些。那些比他们的作品更聪明的小说家应该改行。”现实生活中,他常将自己的身影隐藏在聚光灯照不见的地方,选择用作品本身说话,以至于我们十分熟悉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等作品,能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发人深省的金句挂在嘴边,却很少有人走近他颠沛流离却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他喜欢将自己的悲悯藏在作品背后,在创作过程中,将一切话语权都交给自己塑造的人物,以人物形象和命运来传递客观现实中的某一种可能性,以幽默风趣的文字来调侃难以捉摸的世事。《玩笑》《好笑的爱》《笑忘录》……他似乎总在表达着笑看人生的态度,可真正走进抽象凝练而又鞭辟入里的文字深处,却能看见、清晰感受到他对个体命运起伏和生存状态的关照。

“我们不断和他在作品中相遇,却不敢走近他。”阿丽亚娜·舍曼一直行走在追寻米兰·昆德拉的路上,她在米兰·昆德拉的文学出发地捷克到心灵漂泊地法国之间穿行,找寻作家一路走来的足迹:从昆德拉以诗人身份初登文坛,出版《玩笑》走上小说创作之路,因《笑忘录》被剥夺捷克国籍,到后来以法语书写“乡愁”……他的文学之路充满着辛酸与孤独,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他的生命烙印,零星散落在他的作品中。她与米兰·昆德拉的夫人薇拉、出版商、电影人对谈,追忆作家不堪回首的岁月。薇拉一段记忆让我印象深刻,昆德拉在捷克布拉格电影学院教书时讲课从来不做备课笔记,但是,自从一九七五年在法国雷恩第二大学授课开始,他就熬夜备课。“他一句一句把讲义写下来,累得筋疲力尽,用外语即兴发挥太难了。我们刚来的时候他的头发是黑的,六个月之后就变成了灰色。”作者通过小说中阅读昆德拉的人生,在小说家的人生中更深刻理解他的作品,她走进《笑忘录》中塔米娜在丈夫离世后的经历,体会不断走向边缘和孤独的残酷人生;透过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三位主人公的经历,思考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提出的哲学问题:不能承受的是生命之轻还是生命之重?找寻作家心灵划过的痕迹。漫长的寻找过程中,她似乎不敢走近他,却终究慢慢走近了,还原和解读着米兰·昆德拉的心路历程。

米兰·昆德拉走了,但他的作品还在,他充满人生哲理的文字,或许无法让我们从中找到生活的标准答案,却可以继续启迪和温暖每一个孤独的灵魂,让我们认识到生活变幻莫测与不确定性的本来面貌,进而更全面地审视我们的生活,珍惜每一个当下的时刻。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社区
   06版:都市·养老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产业
   09版:经济·财富
   10版:地方新闻
   11版:综 合
   12版:旅 游
   13版:健 康
   14版:清源·新悦读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解读昆德拉的传奇心路
“轻”与“重”的和弦
米兰·昆德拉
新书快读
伏天读书
寻找一棵柳
每日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