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下馆子,点的菜里有一道炒丝瓜,菜上桌才发现厨师丢进一大把姜同炒,吃起来味道怪怪的,嚼两口就不想再下箸。珠玉在前,瓦石难当,炒丝瓜根本用不着下姜,切滚刀或片状清炒,熟了放点盐巴便行,至多淋几滴香油、撒些蒜末增香。加姜的情形是与海鲜共煮时,也无须多,譬如丝瓜炒蛤蜊、蛏子、虾仁,或丝瓜海蚌煲,少许姜丝去腥,便鲜甜得很。丝瓜通常也搭配鸡蛋,家常是丝瓜炒鸡蛋,亦能做成丝瓜蛋花汤,丝瓜先过热油翻炒,再加入水烧开,然后倒入蛋液缓缓搅散,下盐调味即可。
丝瓜每年夏秋两季成熟,果实呈细长圆筒状,据说生长过程中不用喷洒农药,是有机菜。筋络晒干能做洗刷器具,传说南宋诗人陆游便是用丝瓜络洗砚台,洁净又不磨损。小时候我们家都用丝瓜络刷洗锅碗,取材长老了的本地唤作“角瓜”的八角丝瓜,晒至外壳脆硬后敲去瓜壳,再剪开瓜的头尾,倒出瓜籽,丝瓜络就做好了,涤除油垢,果无疵乎!
“涤除油垢,果无疵乎”套用老子《道德经》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的道,可道,却非常道,微妙玄通,幽深莫测,姑且不论。我依稀记得幼时还听说过有人拿丝瓜络搓澡,丝瓜络代替搓澡巾,大概是想当然耳。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应礼部试时作了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事后阅卷人梅尧臣问卷子中“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典出何处,东坡答曰:“想当然耳,何须出处?”当代学者张高评主编的《古文观止鉴赏·宋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导读说苏东坡这段话“盖创意造语,自我作古,何必出自前人?故人皆服其雄俊”,对这一行为推崇备至。
野史载东坡居士酷嗜野豌豆,贬谪黄州时友人巢元修带了野豌豆前往探望,苏居士大喜,将野豌豆更名元修菜并赋《元修菜》诗一首,说:“我老忘家舍,楚音变儿童。此物独妩媚,终年系余胸。”
野豌豆是四川一种野生豌豆,我家乡好像没有,常见仅种植的豌豆,同样是夏秋二季蔬菜。豌豆花很美,像蝴蝶,花开时遇风便犹如蝶群翩翩起舞。文字记录语言,语言表达概念,我不具备美学知识,又才疏学浅,说不出也写不出豌豆花美的具体概念,真惭愧。
与豌豆花相颉颃的是荷兰豆花,同样是蝶形花科豌豆属,老家种的人更多。荷兰豆大多当配菜,炒肉类、火腿等,一道荤菜添了几荚荷兰豆便添了几分绿意几分生机,食欲随之大增,仿佛荒山秃岭偶遇一抹黛色,令人喜出望外。
荷兰豆皮薄豆小且嫩,翻炒几下便熟。豌豆皮厚豆粒饱满硬实,不易熟,一般是弃荚留豆长时间炖煮,但豆子如果经浸泡过做法就多样了,跟荷兰豆一样也能当各种炒食的配菜,可炒可焖可烩,只是从没见过烤豌豆的,豌豆难熟,恐怕不宜炙烤,豆荚焦了豆子还是生的。“烤”字是齐白石创造的,20世纪30年代初,北京一位烤肉铺老板恭请白石翁为其铺子题匾,白石老人遍查字典始终找不到老板念作“kǎo”的字,较贴切的仅有“熇”字,苦浩切。反切注音法始于东汉末年,首字取声母,次字取韵母、声调,“苦浩切”读“靠”,意为“火干”。古人形容火烹无非三种形态:燔、炙、炮,至清代时袁枚写《随园食单》,凡与烤相关的烹饪手法也只写“烧”字。齐老索性自创形声字“烤”,从火,考声,挥毫“清真烤肉宛”赠予店主,并在题名下加注:“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
豌豆和丝瓜还能混合做成一道菜,丝瓜豌豆一同炖汤或一同烧菜,清淡爽口,清凉下火,但无论是各自单烧还是混合烧制,底油最好用猪油为佳,袁大才子《随园食单·搭配须知》说荤素互用会有良好效果:“亦有交互见功者,炒荤菜,用素油;炒素材,用荤油是也。”这般做法或许是袁枚袁大才子自我作古想当然耳,不过荤油炒素菜确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