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震南昌,井冈火、燎原浩荡。遵义会、雄师北斗,延安塔上。八载驱倭持久战,三役平寇东方亮。天安门、巨手国旗升,神州唱。 援朝仗,吴钩浪。西陲阵,长城莽。踏汹涌台海,击楫常望。再步长征荆棘路,强军奋进兵心壮。喜回首、欢笑满堂飞,春风飏。
基 石
□向贤彪
“八一”建军节前夕,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和节日祝福,那是我在《泉州晚报》第一次发表的稿件,标题是《爱护子弟兵,情真意切——德化县委、县政府热情支持驻军密切军民关系》,刊载时间是1986年7月30日,位置是头版头条。
寄报纸的朋友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曾在报社工作多年。他在附言中说:“前几天到资料室查阅资料,看到您发表的这篇报道,我对您在《泉州晚报》上的文章进行了一次检索,发现这是您在《泉州晚报》的第一次用稿,便将其复印过塑寄给您。您曾是一位老军人,且在泉州军分区工作过,想必这张报纸您一定喜欢,兴许还能勾起您对许多美好往事的回忆。”
我对这份有特殊意义的礼物格外喜欢和珍惜。读罢全文后,当时采写这篇报道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1986年7月下旬的一天,时任某部宣传科科长的我,带着科里干事小余到下属单位——驻德化某国防仓库检查工作。那是我第一次乘坐公交车到德化,进入德化境内,眼前的景色把我迷住了:蓝天白云之下,偶有鸟儿飞过;远处森林茂密,有瀑布挂在前川;近处阡陌交错,阵阵瓜果飘香……我正陷入陶醉之时,司机提醒我:解放军同志,你要去的部队很快就到了,有人接你吧?“有的,有的。”我边回答司机的话,边提着行李准备下车。
下车后,来接我们的同志说:“前几天刚下了一场暴雨,仓库有一堵挡土墙被洪水冲垮了,现在正突击抢修呢!”我说:“那我们赶快走吧,看看现场情况!”于是,我们加快了速度,平时半个小时的路程,只用了20分钟就赶到了。
来到现场一看,工程量还不小,山洪将一堵20多米长的挡土墙全冲垮了,泥沙、树木堵塞了进入库区的路。几天来,仓库官兵20多人加班加点抢修,可进度还是比较慢。这时,驻地的村民赶来了,有的自带铁锹和篮筐,有的开着自家的拖拉机……工地上你追我赶,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我们赶到现场时,泥沙、杂物已全部清理完毕,正在集中力量砌挡土墙。我被眼前军民并肩战斗的情景所打动,不由得也加入到劳动大军之中。
我和余干事一边在现场劳动,一边同仓库官兵聊天,了解到许多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故事——进入营区的道路高低不平,地方政府拨出专款进行加宽维修;部队农副业生产缺种子、肥料,驻地村民无偿支援,还派出老农现场指导;仓库后山发生树木被盗伐问题后,村里派出民兵协助部队巡逻,还拟定了一份军民共同护林的公约……
一件件、一桩桩拥军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沉醉其间、感动其间,于是,萌发了写篇新闻报道的想法。当时电线线路还在抢修之中,我和余干事便点燃一根蜡烛,在摇曳的烛光下写了《爱护子弟兵,情真意切》这篇稿子。稿子写好后,已临近“八一”建军节。为了赶时间,我们便借用县委报道组的专用电话,将稿子传到报社,没想到第二天,《泉州晚报》就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出来了。
在德化的工作检查结束之时,经过军民日夜抢修,仓库的挡土墙也修好了。我看到挡土墙一侧有一块醒目的四方石,上面刻有“基石永固”四个苍劲的大字,顿时心有触动、感慨良多。是啊,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是永恒不变的真谛。牢固的军政军民团结,犹如万里长城的基石。基石永固,江山永存。
从军梦
□倪怡方
和众多小男孩一样,我从小就对军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羡慕和崇拜。
小时候,经常在放学时和小伙伴们一起,争先恐后地拿着玩具枪,高喊着:“同志们,冲啊!”“哒哒哒,哒哒哒……”我们奋勇向前,攻上“敌方的堡垒”“高地”,有时候还会装作“受伤躺倒”乃至“壮烈牺牲”。
慢慢地,我又从一部部革命影片中,了解到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小时候学唱革命歌曲,每每使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常常梦想自己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小时候,每每见到解放军战士经过,都会向他们立正,举起右手,认真地行少先队队礼。
上中学的时候参加军训,虽然穿的是没有领章和帽徽的军装,但是走正步、跑步、急行军、瞄准、射击……我都严格按照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有板有眼,一项都不曾落下。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农场上山下乡劳动锻炼,曾有两次与参军的机会擦肩而过。第一次,是我抽调到公社参加当年的征兵工作,部队的连指导员十分喜欢我,我也天天跟着他身后转,有一次还抢过他的军帽,学着战争影片中的解放军战士,啪地给他行了个标准的军礼,把他乐得不行。后来,因为政策规定要上山下乡达到两年以上时间才能参军或上大学,没有办法,那时的我,只能在征兵工作结束时,与连指导员再三握手,依依惜别。
第二年,是省里一个海军基地前来征兵,带队的副营长了解到我会写点文章、会出黑板报,一直鼓励我报名参军,并特意留下一套军装等我,可惜当时全国刚好恢复高考,我已经报名准备参加考试了,再一次与军营生活擦肩而过,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虽然不曾入伍,我却时常关注着军营,向往着军队的生活,但凡电影、电视剧播放反映人民军队光辉历程的经典故事片,我一部都不曾落下,而且能够如数家珍,如《南昌起义》《长征》《南征北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上甘岭》《长津湖》《集结号》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名军人,并不仅仅只是人们面前看到的荣光,它意味着流汗、流血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那是一种使命与职责,一种保家卫国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情怀。军人所吃的苦异于常人,往往是平常人想象不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史册,人民子弟兵抛头颅、洒热血,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和平年代里,也是人民子弟兵守护着岁月静好,为祖国无私奉献,为人民勇挑重担。在抗洪救灾的战斗中、在汶川大地震的抢险救灾中、在武汉抗疫第一线,每一次都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付出巨大的牺牲。在我们的军史册上,记载了数不清的英烈,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铸就了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书写了不朽的铁血军魂。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当这些雄壮的军营歌曲在耳畔响起的时候,我对自己此生未能穿上军装总是感到遗憾。
谨此,在建军节到来之际,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和退伍、转业的老兵们致以节日崇高的敬意。
兵哥哥
□吴 建
兵哥哥其实是一名退伍军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入伍,当过五年兵,退伍后由公社安排进学校当民办教师。我那时上小学五年级,教我们语文和体育的正是兵哥哥,他姓杨,国字型的脸,身材魁梧,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标准的军人气魄。那年,我们都是十二岁左右的孩子,而杨老师大约比我们大十岁,我们有时就叫他“兵哥哥”。
兵哥哥上课非常严肃,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坐,要坐得端端正正,站起来发言,要立得笔直,声音洪亮。他虽是军人出身,但讲课丝毫不比一些师范毕业的老师差,课讲得很是精彩。据说他在部队时担任过文化教员,还是连队的报道员,肚子里很有墨水。难怪他讲课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记得有一回,他给我们上《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他先是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随着他抑扬顿挫的朗读,我们跟随着他很快就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当读到最后五壮士视死如归跳下悬崖时,他的脸上呈现出极度悲壮的神色,使我们也沉浸在同仇敌忾的氛围之中。然后他给我们讲日寇侵略我国所犯下的暴行,讲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杀敌的故事,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现在要学好文化知识,长大后才能为祖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兵哥哥给我们上体育课更是威严。他板着脸,站得挺直,要求我们必须“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谁如果嘻嘻哈哈,不守纪律,都会受到他的严厉批评。我们过去上体育课就是做做游戏,跑跑步、打打球。而兵哥哥不同,每次上体育课都要先进行队列训练,要站得横平竖直,动作整齐划一。大跨步行进时精神抖擞,口号嘹亮。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很多孩子平时走路摇摇晃晃、做事拖拖拉拉等不良习气渐渐消失了,军人的特征开始出现了。油滑没了,直爽有了;懒散没了,勤奋有了;娇气没了,干练有了。日复一日的准军事式训练重新打造了我们,昔日稚嫩淘气的无知少年不见了,出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个个英姿飒爽、身板挺直、行事利落的阳光少年。就连那些以往调皮捣蛋、作业不想做的孩子,也被兵哥哥调教得恍如换了一人,变得自信自立,成绩大有长进。
别看兵哥哥上课时威严有加,课后却很平和,对我们非常友善,有时还和我们说说笑笑,讲讲幽默故事。哪个同学有不懂的问题,他都能耐心讲解,直到把你讲明白为止。哪个同学在校生病了,他不是先叫家长,而是直接把他送到医院,然后再和家长联系。那时许多孩子家里穷,买不起文具,兵哥哥的办公桌上总是放着他自掏腰包买的笔、橡皮、本子等等,谁没有谁上来拿。我上学时语文成绩优异,尤其是作文特佳。课余闲暇,兵哥哥经常把我叫去,给我讲巴金,讲鲁迅,讲莫泊桑,他说莫泊桑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持之以恒,不畏惧失败,他鼓励我在学好各门功课之余,多读书,多练笔,还将我写得好的作文推荐到学生报刊发表。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小学毕业后,我到镇上读初中,就再也没有见过兵哥哥。但每当我在电视里,在大街上,在开会时看到威武雄壮的军人,我就会想起他,想起他的音容笑貌,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他那迈着正步昂首挺胸的军人形象。兵哥哥那伟岸的身影,永远值得我敬重、敬仰、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