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第一次全员大规模核酸检测,安排在周日下午五点。我站在东湖街上的长长队伍里,朝着夕阳西下的方向行进。余晖穿过路旁高大的棕榈树,抵达我眼里,迎接我的并非浪漫的春日斜阳,而是核酸采样的“大白”。
隔天一早,一如往常骑单车穿过东街西街去新门街上班。停在西塔下等红灯,同事来电:今日居家办公。调转方向,晨光刺眼,口罩捂脸直冒汗,回到家中发现衬衫也透出汗渍。
天气是一天天好的,你能感受到的春天从不悄悄来。
次日上班,部分同事已因黄码出门受困。无风无浪到下班,临走前还瞥了一眼桌上的移动硬盘,没多想。正是这眼观而手未动,让我之后的居家办公之路变得“坑坑洼洼”。
形势变化飞快,瞬时切换为居家状态。核酸检测、抗原自测、拼团采买、接龙报告……时间被大量信息与琐事撞成碎片,心神有些恍惚,情绪复杂。当家里有几天见不着绿叶菜时,望向小区绿化带,竟也觉得馋。春天,原来是一个令人食指大动的季节。
居家日常唯一直面春意的机会,全仰仗窗台上孤零零的一盆杜鹃。养了好些年,早已视若无睹,春节前心血来潮换盆添土,就突然报以没完没了的盛放。偶有蜜蜂飞入花蕊间大快朵颐,让我咂嘴想念各色久违的甜品,那是春天该有的五彩缤纷的甜。可惜人与蜂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恨不能跨物种与之实现舌尖共情。
于是格外爱护这盆杜鹃。冲完的挂耳咖啡包,晾晒妥当拆开来,把咖啡渣细细平铺在盆里,据说可作有机肥之用。当阳光照着这盆花也照着我的时候,无可争辩,一切都在春光里。
咖啡有尽时,此情无计可消除,好在餐桌上迎来了绿叶菜。可见形势虽仍艰难,而发展持续向好。豪爽地炒一盘青菜,再上一盘西红柿炒蛋,红黄绿就是春天。你若再问春天在哪里,我会骄傲地告诉你,看这里。
对绿色的强烈渴望是发自内心的,抽象如期盼绿码,具象就是想吃绿叶菜。泱泱大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农耕本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隐藏技能。五谷不分如我,竟也打算种菜。然而四体不勤,若要在天台上开疆拓土,怕等于是备战明年春耕。好在蔬菜们自我驱动的成长能力比我强出百倍,值得表扬的首推空心菜。
买两把空心菜,择完叶子,杆子码齐,泡进水里,静观其变。容器用的是平日里养鲜切花的花瓶——花瓶终于不再是肤浅的花瓶,承载着春天的愿景,成就空心菜灵魂的跨越式升华。
一日看三回,空心菜出芽,舒展成叶,越长越长,飞速感人……只是我已不忍心摘来炒成盘中餐。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泡这一把不成规模,经不起两筷子夹;另一个原因则是,我在这里见证一寸一寸的春天。
这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春天,倏地过去大半。勉强来说也不能算是辜负吧,虽然我们还来不及去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像课文里写的那样。确实啊,这个春天我们也并未辜负——“大白”“红马甲”与一线战士们不分昼夜地坚守,留下诸多感人注脚;还有热爱这座城市的平凡你我他,同舟守望,冷静回应惊涛骇浪。我们一如远航的先民,穿越漩涡,逆势而上,必有后福。
看大街上又是车水马龙,小巷里再起烟火气,所幸我们还有半个春天,还有炽热的一季又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