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杼老师姓黄,与他相识,四年有余。
2018年春季,他听说我,并主动邀约。刚到办公室门口,我就看到一个四十来岁的男子,端坐在椅子上,拿着一本厚重的书,聚精会神地看。
“老师也看周国平的书?”我看着桌子上的书找话。
“对。你也看?”老师好奇地问。
“是,家里买了一本他的散文集。”
“他是个哲学家,文章有点理性。”他看了一下我的反应,接着说,“不过,他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文笔优美,观点独到深刻,受到无数读者的青睐……”
那天的交谈,我听到了很多新鲜有趣且有深度的观点。 后来,我常向他请教一些专业的、非专业的问题。他也能及时、科学、准确地答疑解惑,有时候还主动分享一些我所需要的资讯。慢慢地,他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教招面试中,他给过我很多帮助,教给我一些语文教学中通用而又前沿的方法。
“删词法可以用来鉴赏词语的妙处。
“联系生活实际或者对比他人做法,会让我们更清楚了解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或者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他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在我脑子里建构起片段教学的样式。
后来,县里公布面试范围。他就利用晚上时间,一课一课地帮我解读、分析;有时候为了让细节更到位,设计更亮眼,他甚至四、五点起来帮我写几十页的教学设计,好让我模仿借鉴。
那天,他发来信息:晚上八点,办公室见!到晚上却下起了大雨,我提前十几分钟到,心想老师应该被雨困住了。还没等我把改期的消息发出,过道上的灯一盏一盏地朝我亮过来。灯光下,我分明看到老师那魁梧的身材和被雨水打湿的脸庞。那晚,讲演结束后,他做了细致的点评,并再三嘱咐:“马上要上考场了,放宽心。准备一些黄芪含片,考试前含嘴里可提神。还有,注意穿着,这会增加印象分……”
我怀揣满腹感动,融进湿润的天地里。冰凉的雨丝飘落,甜味在我的心湖扩散。
接触久了,我发现他像一本书,越读越有味道。在他云淡风轻的讲述中,我串出他的成长线:他在二十二三岁,就有作品被《小学语文教育》等权威期刊选用;几年后,县委宣传部成了他一展抱负的地方;而立之年时,他又回到三实小当副校长;再后来,县进修学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成了小学教导室主任。
上任后,他把满腔热忱都投入到县里的教育事业中。为了多培养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他北上浙江访名师,把一线城市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上百场的培训活动,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一线教师身上;试卷结构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慢慢改变着学生们的思维,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他治学严谨,对自己严格要求。尽管他是县里一等一的教学设计高手,但是他仍会给自己腾出时间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每周的二四六晚上观看两小时的名师教学实录是他必不可少的功课,并且会将自己学习到的理念一一记录下来,带回课文细品,然后整理成为自己的思路。
你很难想象,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也不需要麦克风,他就这样简单地站着便可以开始他那精彩的、滔滔不绝的课堂。因此县里老师一收到黄老师主办的教研活动时,都要相视一笑:“活动当天一定要吃饱一点,不然黄老师又要拖堂了!”这无疑是对黄老师“另类”的赞誉。
一打开他客厅里的书柜门,成百上千册的书籍扑面而来。教育专著、名家名作、各类习题资料等,一格格、一列列,整整齐齐,包罗万象。
“放在低处的书籍,是我最近在研究的资料。等读完了,我就把他们和顶层的书籍对调……”老师边说边拿出一摞厚厚的笔记本递到我手里,“每次的培训内容或阅读心得,我都会记录下来,过后再细细咀嚼一番……”
遇见黄老师的这些年,不管是专业上的学习还是人生里的修行,他都给了我指点。遇见黄老师,是我此生的一大幸事。
(作者系德化县城东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