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稚水的随笔散文集《错位欣赏》文采斐然,激情饱满,令人读后有欣悦与感动之情,为涌动于书中的生命激情、生活热情所感染。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与作者旺盛的生机活力相关。作者本人澎湃的生命力,能够在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这不仅是指创作的持续力——堪担采风、构思、撰稿的苦差使,甚至甘之如饴,乐在其中,更是指对人生的一种体悟力——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苦难,视艰辛挫折为养料,在贫瘠坚硬的峭壁上顽强地绽放灿烂的生命之花。
作者的成长历程中受过不少苦,但这种苦反而练就了他超强的抗压能力。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乐观、爽朗、幽默的性情,看到了他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的品行,看到他热心组织活动、热爱歌咏和骑行、打球等运动的爱好。就算小时候生活的困苦,包括小学毕业后因家贫只好辍学当理发学徒等经历,在他笔下都显得那么富有情趣。回首往事,云淡风轻,能够笑看自己跌跌撞撞的来路,不计较剐衣扎手的荆棘,只留意路旁盛开的鲜花,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能予读者欢欣和鼓舞。
健康快乐的生活,往往伴随着歌咏与运动。孔夫子倡导“乐教”,以音乐来教化陶冶人们的性情。他懂韵律,爱音乐,听闻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据史家考证,当年夫子是曲不离口的,赶路、做事时常常哼唱着乐曲,以乐寄情,以乐述志。这令跟随他的学生常有如沐春风之感。自小好学、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杜稚水,喜爱音乐,常练常唱,对一些流行歌曲,他会像歌迷一样跟着潮流去听去唱。像他从珠海回泉州的大巴车上,听到驾驶员反复播放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他一边欣赏,一边小声跟唱,旅程结束,已基本把这首歌学下来了。他用心鉴赏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同一首歌》《黄土高坡》《血染的风采》等一首首既经典又流行,既高雅又通俗的优秀歌曲,他都再三吟唱玩味,写下一篇篇乐评,认为优美的旋律,应“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从灵魂迸发出来的”。他在写作多篇“音乐杂谈”的时候,总是反复欣赏相关歌曲,悟解歌词的蕴味,领略旋律的魅力,感受歌曲的氛围,细腻地捕捉不同乐曲的区别,领略其愉悦身心、鼓舞斗志、熨帖心灵的功效,真可谓深得音乐个中三昧。
本书还讲述了打保龄球与骑行的要诀与乐趣。作者周末常从马甲老家骑行到泉州市区。山高路陡,爬坡过坎,非同一般的路况,练就了他非同一般的车技和体能。退休之后,他更加踊跃地参加骑行队的活动。通过骑行结交了一大帮新朋友,听到了很多骑行者有趣的故事,他都通过键盘和笔一一记录下来,采写成文。骑行,成了作者深入各地采风的新形式。
透过该书五辑32篇文章,可以发现作者善于发现和营造生活的情趣, 并把情义看得很重。作者对师长前辈的感恩怀念之情在书中有专门的一辑。他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对父母辛劳的体察与铭记,对父母离世的哀恸和深切追思,读来令人动容。读其文令人联想到《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每个人都不应该忘记来时的路。我们的身上,总有父母的影子。回首来路,童年对我们的性格形成、对我们价值观的养成影响至深至远,而那往往是父母为养育付出最多、最为艰辛的阶段。把缅怀追思的文章放在最后,作者这一不忘亲恩之举,或是在提示人们到了人生的后半段,更不应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不应忘记父母长辈传承下来的良好的家风家训。慎终追远,方能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