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评论·民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6月8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乡愁”从基础教育开始
□林轩鹤

乡土教育应该引起重视,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据中青网6月3日报道,日前,一位乡村老师提出:现在的学校练习资料“城市化严重”,会使得农村孩子对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那一山一水的疏离感越来越重。其提出的这个意见,在网络上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这位老师说的不无道理,例如翻开数学所对应的练习资料、试卷,大多是以高楼大厦、超市、大商场、娱乐场所、游乐园、电影院,这些描述对象来出的题,很少以山坡、田野、村庄、干农活这些来作为描述对象。或许有人会说,现在学生谁还会干农活?那你是作为“城里人”看问题。的确,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但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目前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仍然超过5亿,占总人口的36.11%。如此庞大的群体,其生活情景理所应当要在学生学习中有所体现。乡土教育在学校里不可缺失。

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这与乡土教育并不矛盾。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乡愁是人们心头的故乡记忆,是对家乡的特殊情感,是我们建设家乡、奔向更美好未来的力量。

所谓乡土,就是每个人生长的地方,是让我们开始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将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广大学生中根植,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长期以来,由于过于沉迷应试教育,一些学校“关紧”了校门,学生远离了乡土,他们了解的知识来自远方,反而对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产生了认知上的陌生感。因此,开展乡土教学很有必要,它能给予孩子前行的自信和力量。乡土中富有生命力并且能够推动今天生活持续发展的东西,应该传承。

除了学校外,家庭也应重视乡土教育。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多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在交流互动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让传统的乡土文明得以赓续。

此外,还应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现场了解民俗、艺术、典故以及家乡发展与变化等,然后通过乡土作文竞赛、出版乡土展示黑板报、办乡土采风手抄报等,让学生既开阔视野,又提高对学习乡土知识的兴趣,从而一举两得。还可组织学生现场参与做手工等活动,亲身体验乡土的魅力。通过这种充满趣味的“教学”,带给学生“有根”的课堂,让孩子们真正认识自己的家乡和文化。这样能让校园生活广角化、多元化,也能让学生在乡土氛围的浸润熏陶下,不断植入乡愁文化基因,让传统乡愁文化与校园文化和谐相融、共存发展,既推动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又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的乡土,不仅是一种空间概念,更是一种情感表征和精神寄托。乡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乡愁是每个人情感中永远不会消失的情愫。文化可留住乡愁的根,教育可留住乡愁的本。乡愁就像一股流动的活水,滋养着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天,我们走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乡愁文化就是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3 上一篇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要闻
   04版:评论·民声
   05版:都市·民生
   06版:经济·资讯
   07版:今日台商投资区·要闻
   08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综合·民生
   09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经济·资讯
   10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文体·副刊
   11版:地方新闻
   12版:清源·刺桐红
   13版:综合新闻
   14版:特刊
   15版:特刊
   16版:特刊
   17版:特刊
   18版:特刊
   19版:特刊
   20版:特刊
   21版:特刊
   22版:特刊
   23版:特刊
   24版:特刊
   25版:特刊
   26版:特刊
   27版:特刊
   28版:特刊
   29版:特刊
   30版:特刊
   31版:特刊
   32版:特刊
预付费乱象
该下大气力治理
安全生产没有“如果”可言
世相观澜
澄清假科普
牛皮癣要“小病大治”
“乡愁”从基础教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