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五味斋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6月12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午时盐
□晴 丽
(CFP图)

苏轼在《六幺令·天中节》这首词中,用诗句“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概括了宋代端午的民间习俗:插艾草、挂菖蒲、放风筝、包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等。而在我的家乡晋江,端午节时有别具一格的炒“午时盐”风俗。

制作“午时盐”时,除了主材料盐巴,各家各户还会加入独特的配料:有的会放入茶叶一起翻炒;有的会加入咸橄榄肉制作;有的则扔进拍碎的姜进行混合;有的掺进石菖蒲、茵陈、鱼腥草等草药来焙干……我的母亲,会往盐里倒进鬼针草的茎。鬼针草是一味中草药,见缝插针地长满荒地,每到夏末秋初的花果期,我们会采收、晒干、抖掉叶子、用铡刀切碎钝四棱形的茎,用来冲泡饮用、炒“午时盐”。

端午节时,要是雨下个不停,母亲会喃喃自语: “最怕五月节水。”如果天气晴好,她会一边高兴地念着“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一边吩咐孩子们把泥炉子、铁锅搬到石埕上架起来,准备好柴火。中午,母亲每隔几分钟就看一次表,告诉我们: “午时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但只有在12点、阳光照到的地方炒出的‘午时盐’,疗效才能达到最佳。”

正午时分,红砖厝的绿色琉璃栏杆在明晃晃的阳光下熠熠闪光。母亲用木麻黄针叶在泥炉里点火,扔进一把木麻黄树籽,她常说: “用树籽烧火,火焰比较小,能够防止烧焦。”等到铁锅烧得滚烫,倒入盐巴、鬼针草,母亲就握着锅铲不停地翻炒。很快,白花花的盐在高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灰色,而原本深棕色的鬼针草干燥茎则被炒成黑棕色。估摸“午时盐”在铁锅里已经凉却,母亲洗净双手并自然晾干,小心翼翼地把“午时盐”捧进小瓦罐里,还拿一张粉红色的卫生纸盖住罐口,并用红泥从罐口到罐颈都封严实。抱着瓦罐,小心地放置在屋角,母亲照例会说:“希望永远不要开封。”我奇怪地问: “如果不制作‘午时盐’,不就用不上吗?”母亲摸着我的脑袋,说: “这是饱带干粮晴带伞——有备无患。”

过了端午,天气越来越热,要是家中、邻居家有谁遇上中暑或痢疾腹泻,母亲准备的“午时盐”就派上用场了。这时的红泥早已结成红泥盖,不用打破泥封,只要轻轻地旋转,整个盖子就能完整地拿起来,舀一勺“午时盐”放在碗里,冲入开水,病人喝下后病症很快会缓解。母亲常说: “‘午时盐’能放好多年,是名副其实的‘家中宝’。”后来,我曾经问过一名老中医:“为什么‘午时盐’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呢?”那位医生想了想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记载:‘端阳……合百药。’你母亲制作的‘午时盐’能起作用,是炒过的盐巴能消炎杀菌,鬼针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选择在端午当天中午制作则是一种传承方式,对药效影响不大。”

翻开厚重的历史画卷,品读朴实无华的民风,找到隐藏于习俗下的民间生活智慧,感受到古人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版
   02版:都市·民生
   03版:五味斋
   04版:综合新闻
每日佳句
午时盐
笔锋墨刃
亦师亦友
看着你成长
外宿南阁迎高考
地摊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