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版:清源·刺桐红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7月27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在草庵 站成一棵油柑树
□王燕婷
(CFP图)

午后,金色的阳光笼罩下的草庵,清静中另有一番肃穆与庄严。

我在草庵的客堂端详一位长者的相片,蓝色的大裾衫,黑色阔脚裤,没有落发,一副早年闽南普通老妇的装扮,但气韵以及眼神里,带着一抹坚定与慈悲。

她的弟子普雪师父一行带我去了她生前住的住处——意空楼。意空楼毗邻供奉着摩尼佛的草庵。草庵始建于宋绍兴年间,最初为草舍,到元代才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从客堂往草庵走,要绕过梅花绽放的小路。如果师父不拉我,我不会为路旁的那棵小树驻足,它太不起眼了。草庵在华表山上,山上石多树也多。草庵前有两棵千年老桧树,历经了风雨的洗礼,树根盘旋着,卷曲的枝干枯瘦得像入定的达摩。

谁会特别去注意一棵不起眼的小树呢?

这是闽南地方常见的一棵油柑树,斜斜地在小径边缘探出瘦弱的身子,枝叶疏朗,叶子间依稀有几颗小小的淡绿色的果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经是一片果园,油柑树应该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这棵直径二三十厘米的油柑树,树干黝黑粗糙而皲裂。自下而上,树干有三四处内表皮及外表皮已经脱落,露出淡黄而平滑的木质内里。这几处伤痕显然是人为的,缺了树皮的地方,切口太齐整。

“那是铁箍箍过的,以前人们夜晚照明把电线捆在它身上。”师父抚着树干说。往下瞧,树根部还遗留着几个铁丝状的圆圈。被铁圈箍住之后,树干依旧顽强地向外生长,以至几个接口处勒出了明显的凹槽。

岁月无声,沧桑有痕。我的手轻轻触碰没有表皮保护的伤处,寻思着再往里便是一圈圈的年轮。闽南有句老话:“油柑命,先苦后甜。”眼前的这棵油柑树与我想造访的人在某些层面又是何其契合。这棵树难道不是她一生的缩影?每一处撕裂的伤口都见证了她人生经历的风雨。

幼年时,被亲生父母遗弃,被养父母虐待。三餐不继,栖息在灶间的芒草上,以破麻袋御寒。稚嫩的肩膀挑着盐担子一次次往返于磁灶与安海间。12岁那年,命运把她带进了草庵当了名小尼姑。那时的草庵有一片茂密的果林,那棵油柑树就盘旋至庵宫的小路上,年年开花与结果时,它与她必是有过交集的。年幼的她初来之时跟庵里雇佣的长工种田料理果树,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水。她勤快地帮广空法师煮饭,每天除了干活外就学做功课。虽说不识字,但丝毫没有影响她虔诚的内心。22岁的她临危受命,手握着广空法师的信,四下筹集黄金。她扮成乞丐,一路避开敌人的哨岗,深一脚浅一脚蹚过泥泞的田埂,一趟趟地把百两黄金陆续安全地交到解放军手里。

在过往岁月里,有70年的时间,周围的人们时常看到一位沉默寡言的尼姑在草庵里伴着摩尼光佛,诵经敲钟。每天,她也下地种田干活。她不能像广空法师那样行医治病,但她经常会给乡邻送药送物。晋江南安甚至泉州市区这一带的妇女,喜欢来草庵“点香烛”。香烛点完,她们会找这位老尼姑聊天,倾诉心事。一来二去,大家就成了好朋友。有些因家庭矛盾出走的妇女会跑到草庵求助,老尼姑耐心地疏导,稳定她们的情绪,然后设法联系她们的家人将她们接走。

同行的廖辉是老尼姑收养的弃婴之一。廖辉至今还记得老尼姑坐在意空楼的门槛上偷偷吃东西的情景,她悄悄地凑上前去看了一眼,原来是一罐发绿的枇杷罐头。早已习惯稀饭配咸菜的老尼姑,即使到了后期生活比较好的时候,仍不改勤俭的本性。她常念叨着:“叫人吃有功德。”总把好吃的留给弟子与香客们。做事则必躬亲,一生勤劳的她,80岁还会架起木梯子,登上楼顶敲钟。

82岁,她在意空楼一楼安详往生。意空楼的二楼,也正是上世纪初年弘一法师来此养病宣扬佛法的所在。我们轻轻推开尘封已久的铁门,石头的房子一尘不染,清静空灵。斯人已逝,托体山阿。我们静静伫立在空室,缅怀一位平凡的闽南尼姑——道依姑。

透过意空楼的石窗,抬眼可见那株油柑树,熬过时间与沉默,让伤处结疤,痛处成铁,即使躯干弱小,也必须挺拔出一棵树该有的风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 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民声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社区
   06版:专版
   07版:台商投资区·要闻
   08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综合·民生
   09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经济·资讯
   10版:台商投资区 文体·副刊
   11版:经济·资讯
   12版:经济·财富
   13版:地方新闻
   14版:热线新闻
   15版:清源·刺桐红
   16版:综合新闻
顶厝下厝阮的厝
海蛏浸醋
乡村名片 新联村
在草庵 站成一棵油柑树
每日佳句
让“世界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
乡村文化记忆
泉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