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将“防治肝炎,健康你我”作为宣传主题,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
泉州市曾是乙肝高流行区,按照全国统一部署,我市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为新生儿提供免费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服务;2011年起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1992年以来,乙肝疫苗24小时首针及时接种率和3针全程接种率逐年提高,并维持在90%以上的高水平。2015年调查显示,泉州市1992年以后出生人群HBsAg(乙肝表面抗原,下同)流行率明显下降,其中1—14岁人群HBsAg流行率低于1%,较1991年下降至少90%,较2006年进一步下降70%。据估算,1992年以来泉州市HBsAg携带者至少减少26.2万人,控制乙肝工作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
儿童应该如何接种乙肝疫苗?市疾控中心建议: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个月”程序共接种3剂次,其中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对于新生儿,最为关键的是首针乙肝疫苗应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接种,以便最大程度地防止新生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
对HBsAg阳性或情况不详的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建议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sAg阳性或不详产妇所生新生儿体重小于2000克者,也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在婴儿满1月龄、2月龄、7月龄时按程序再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
危重症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者)、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
母亲为HBsAg阳性的儿童在接种最后一剂乙肝疫苗后1—2个月应进行HBs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阴性、抗-HBs阴性或小于10mIU/ml,可再按程序免费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
若出生24小时内未及时接种,要尽早接种。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剂次。第2剂与第1剂间隔应不小于28天,第3剂与第2剂间隔应不小于60天,第3剂与第1剂间隔应不小于4个月。
除新生儿外,成年人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医务人员、经常接触或暴露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器官移植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职业易发生外伤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等)也应该积极主动接种乙肝疫苗。
□本报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曾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