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是晋江的母亲河,梅溪是磁灶的母亲河。
梅溪诗情画意般的名字或许与一个历史名人有关。王十朋(1112年—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宋乾道四年(1168年)知泉州。任职间,为治理梅溪洪水泛滥,踏遍溪流两岸的山水。他为官清俭亲民,深受百姓爱戴。卸任离开泉州时,男女老幼涕泣遮道苦苦挽留,还仿效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的桥梁拆断(后来当地百姓重新修复),并用他的号命溪名。而清同治三年(1864年)桐月《重修下坂桥路并苏垵塔记》则载:“吾族地号梅溪,盖以水之上接梅岭,梅花甚盛,水之流于是溪也,结成梅蕊,有独占花魁之兆,故溪之称名也以梅为号。”
晋江北部山峦丘陵、台地绵延起伏,形成众多水流纵横密布,而得名“九十九溪”,是晋江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晋东平原重要的灌溉河系。九十九溪有两源,分别发源于南安市大旗尾山、黄山骆驼岭,向东流经晋江市内坑镇和磁灶镇,在磁灶镇洋宅村附近的双溪口汇合,称为“磁灶溪”,亦即梅溪。再流经池店、陈埭等镇,在双沟与金鸡引水河道相接,向北经溜滨水闸入海。主要支流有官桥溪、下洋溪、崎溪、前埔溪、塘埔溪、下灶溪、倒桥溪、紫湖溪、潘湖溪、池店溪、官前溪、浦沟溪、双沟溪、乌边溪、六原溪、苏厝溪等。两岸沃野百里,良田万顷。它哺育了极富特色颇负盛名的“五坞十八曲”之大美,见证了晋江人文荟萃,峥嵘岁月。
梅溪是条文化河,人文历史积淀丰厚,堪谓人杰地灵。梅溪文化带历史上出过多位状元、进士,现当代涌现许多侨领和文艺大家。如唐代潘湖村与韩愈同登“龙虎榜”的欧阳詹,明代磁灶溧水县令吴简斋,池店村富商慈善家李五,清代钱头村状元、书法家、诗人、教育家吴鲁,当代人民音乐家李焕之等。
梅溪是条开放的河、国际文化带河、富饶之河!分布于梅溪两岸的磁灶古窑址是世界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自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以来,开始烧制陶器,几乎应有尽有。
宋元时期,磁灶窑产品外销到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几十个国家。清乾隆年间编撰的《晋江县志》中有关瓷器“出瓷(磁)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的记载。并云:“船只往返于梅溪之上。”“白石九十九溪水,出清洋坡,历大桥,及沿江斗门经此通烟浦埭,抵溜石六里陂入海……”著名的磁灶窑陶瓷由此载运入泉州港,出洋远销海外。磁灶陶瓷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主动参与了海洋商贸活动,为海丝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磁灶梅溪两岸,考古发现了南朝至清代的数十处窑址,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时期窑址12处,明、清窑址7处,以金交椅山窑址、土尾庵窑址、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出土的陶器最具特色。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是22个遗产点之一。
梦回梅溪,追寻往昔。两岸水光山色,风景旖旎,翠竹垂柳随波荡漾,尽情摇曳。无数涓流汇聚成川,奔向东海,奔向远方。曾经的百舸争流,千帆侧畔,勾起无限遐思,让人回归于纯粹自然,沉醉于往日岁月缱绻。梅溪河流文化的生命力价值正在阐发着独特的魅力。
而今,作为梅溪的子民,传承和创新是我们应有的自觉,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担起守正创新的责任,更加积极投身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和“一带一路”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