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读书
□张
通常情况下,我不劝人读书。但我又觉得,当一个人的基本生存不再成为问题,如果有条件,还是要读一些书,能多读更好,这样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内涵与修养。
相对于读书等许多事情,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孔乙己是读不好书的,即使读了,也是之乎者也的穷酸,因为他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穷不练武,富不读书”,虽然每日大鱼大肉的人未必读书、读得好书,而能静下心来读书,至少也得像曹雪芹那样,“举家食粥酒常赊”,早上煮一锅粥,分作一日三餐。
我的一位近亲,许多年前来我家,别人都忙忙碌碌,他却喜欢拿一本我的文学书,躺在藤椅上有滋有味地看,引得众人群起攻之:“没看见大家都在忙?现在爱学习了,早干什么的?”也不能怪别人说话刻薄,他初中没毕业,上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现在成家了,生儿育女了,要养家糊口了,手边的事一大堆,他不去忙生活,反而捧着本书装斯文,这不气人吗?该读书的时候不读是错,不该读书的时候读也是错。读书也要看时候。
拿过文凭的人,未必是个读书人,以我的观察,这一类人最需要读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毕淑敏曾说:“严格地讲起来,教材不是书。好像司机的学驾驶和行车、厨师的红白案和刀功一样,是谋生的预备阶段,含有被迫操练的意味。”因为介乎读书和不读书之间,这一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现问题的能力超过一般人,识字却未必识事。他们也许早过了“愤青”的年龄,许多场合,却喜欢唾沫星飞溅地说着“愤青”的话。这样一类人,需要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辨别是非、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否则,拥有一两张文凭,连做人做事的最基本道理也不懂,多少是个悲剧。
一次,与一位文化部门的朋友闲聊,他感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是文化人,只是文化工作者。这一点,他倒是很清醒,与毕淑敏英雄所见略同。他又说:许多人分不清这两个概念,不管自己有没有文化,都喜欢闹文化人的脾气!我呵呵一笑:这话说得不完全对,文化工作者闹“文化人的脾气”可能是真,文化人却未必真有什么脾气!因为,真正的文化人,往往都是豁达开朗,积极乐观,风轻云淡的。这一点,文化工作者同那些拥有一两张文凭的某一类人又十分相似。都是需要读书、需要提升自我的群体。
读书有没有功利目的,可不可以有功利目的?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似乎太功利,读书不可能这么管用,或许有人能通过读书获取“敲门砖”,得到这样那样的好处,然而大多人不能。话虽这么说,读书还是要有一点功利目的的——就我个人而言,很少愿意去做没有目的的事。读书最大的功利,我以为是强大自我。
读书可以使人在精神上变得更强大。强大自我的目的,不是去嘲笑那些没读书、读书少的人。真正的好书,应该使读它的人向真、向善、向美,更宽容,更乐于助人,更甘于奉献。我们从书中获得许多知识、道理、人生感悟,可以使自己变得思维敏锐,思想睿智。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每次阅读,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