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有花上一小时看书吗?”
“好像没有……”我有点心虚。
于是刻意记一下时间,拿起一本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才看完一节“太古的时间”,一抬头,两个小时过去了,书中尽是跑得“太快的时间”!书里光阴浅,人间日月长。
年轻时就爱看书,当时想,等我有钱了,就置一间书房,坐拥满架的书,我徜徉其间,指点江山,有如君临天下。
成家后,终于可以有一间小屋当书房了。可是,想象中午后慵懒的读书时光,很快被一地鸡毛的家庭琐事给撕扯得支离破碎。紧接着孩子的到来,也让人抓狂。常常在半夜孩子睡着后,才在书房电脑前,翻翻书,敲下几个字。成不了大事,却足以自娱,那块诗意的空间,虽然还没播种,但时不时地松松土,加点养分,只等春风吹起时,便可播种发芽,开枝散叶。
孩子大一点,书房也变成儿童房了,多了不少儿童读物,常常一家人一起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从三字、四字到五言、七言、对对子。“70后”的我们童年时在国学上的缺陷,刚好跟着幼童一起补课了。而曾经喜欢的《诗学》《楚辞》《美的历程》《西方美学史》等等,都让路给《猜猜我有多爱你》这类童话绘本了,也挺好的,让内敛的我们也敢于做出“爱你直到脚趾头”这样的真情告白。
书房的电脑从厚重的486台式机到超薄液晶显示器,再到笔记本电脑,都不知道换了几台,书也越来越多了。一些比较少用的书,只能用纸箱收集起来,竟也有十来箱,用标签贴好,标明类型,要用时也好找。可书还是溢出来的,要看的书太多了,看到喜欢的就扛回家,于是便在客厅一面墙上也布上一排书柜,因为家中客人不多,所以在客厅边泡茶,边看书,反倒成为生活的常态。姐姐来我家说:“你家连餐桌都布满了一层灰,只有书柜是干净的。”因为书柜时不时开开合合,灰尘都没机会落脚。一些朋友知道我爱书,也时不时投喂,一箱箱的精神食粮快递来,新的书柜很快下面一层、里面一层又排满了。上班时间,即使没完整时间阅读,看着书脊上的书名作者,与书相关的内容场景就浮现脑海里,感觉自己很富足。
我是一个很懒散的人,闲暇时喜欢躺床上看书,于是,主卧的飘窗上也被充分利用塞进一个小书架,放上了常看的书刊。笔记本电脑常常就摆在房间桌面,灵感一来,翻身起床,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卧室也成了书房。
入户阳台,鞋柜上空余的地方,订阅的书报,刚取回,就往上一搁,穿鞋脱鞋空当,总会随手拿来翻翻,满满一架子的书,阳台也成图书一角。
孩子长大了,自己的房间也装满了她喜欢的书,关注点从《上下五千年》已经转到《明朝那些事儿》《康熙大帝》,有一段还迷上了《苏菲的世界》《理想国》。暑假,看完《季羡林全集》后说:“这老爷子有点意思。”可是我依然喜欢她架上的那本几米绘本,“我心里有一个小孩,每当她觉得和世界格格不入时,她就躲进角落里”(《躲进世界的角落》),真希望世界上的孩子们都能拥有一个纯净的角落。
不知不觉地,这个家,每个角落都被我们变成书房,全家人都被带着一起读书,成了名副其实的“泉”(全)家书房,真正的是“全民分享”了。
那次,我按要求居家隔离,在家中看完托卡尔丘克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安娜·阿赫玛托娃的《我的夜晚是对你的狂想》;做完阿多尼斯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我的焦虑是一束火花》的摘抄笔记……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从孤独狂想到焦虑,在书房里,静静与书相伴的时光,所有思想的火花自然绽放,无需矫情。很快隔离结束了,而阅读人生还在继续。
我的孤独是一座书房,在这里,所有的思想都开出一朵花来,穿越了太古的时间,“渡”过了所有的孤独,我知道,我的书房是一座花园。
分享人:王常婷
(教师,中国作协会员)
书房档案
书房地址 晋江市奥林春天小区
书房面积 15平方米左右
藏书数量 5000册左右,主要为中外文学经典、文艺评论、史传、哲学等。
推荐书目 《列夫·托尔斯泰全集》《西方美学史》《苏轼选集》
阅读时间 每天至少一小时
阅读方法 阅读、标记、摘抄、写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