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的海,隔着乡村民居,隔着一些乔木苍苔,微波粼粼。
那次旅行,我们来到金门水头聚落。这是一个小村落,由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厝聚集而成,是金门保留最完整的大聚落,有许多昔日繁华时期所建造的闽南古厝与西式洋楼建造群。以其中的“得月楼”和金水国民小学最具代表性。得月楼,取“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名,是清末民初一金门人下南洋经商返乡的富商兴建,红砖雕梁,燕尾脊高扬,绵延的叠瓦屋面。屋子里有雕花“眠床”,和我奶奶的床是一样的。金水国民小学,是当时华侨们从南洋回来后,深知文化科学对唤醒国民的重要性而捐建。坐在午后光影斑驳的教室内,我的耳畔仿佛响起当年琅琅的读书声,眼前好似有摇头晃脑的稚童,正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要娶某”……院子有口古井,大大小小不同样式的绿色盆栽,参差不齐的绿植把阳光挡在院子上空,几多凉意,几多惬意。
离开得月楼,路口有家民宿,老板娘微笑着说:“你们如果渴了,进来里边歇息,我给你们煮咖啡。”我们思考了半秒钟,走进了这家风格清新雅致的民宿。她告诉我们,她经营的这家民宿,自己养花种菜。如果有人来这里住宿,可以自己动手煮饭,到她的菜园里摘菜煮,“这可是纯绿色食物哦。”这是小岛带给我的一抹熟悉的乡情。
海风,涤荡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当地人向我们介绍金门高粱酒、金门菜刀,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当我蜗行在2500多米的民防坑道里参观排雷大队,看见一排排锈迹斑斑的手雷弹、铁壳时,隧洞里安静得只听见导游的声音,这条一眼望不到头的地下坑道曾经历战争的伤痛苦楚,曾保护当地民众的生命。从烽火战乱中存活下来的人们,才更能正视和平的珍贵以及生命的无价。
在沙美老街和山后村,那里的乡村味道,更浓。一到沙美老街,我就被老街入口处一株恣情伸展的绿树吸引住了。这棵树从一堵破旧的墙间长了出来,继而穿透屋顶的瓦片直伸向蔚蓝的穹隆。窄窄的老街并不长,新旧建筑交错并陈。颓倒了一半的洋楼,半堵墙孤立着,几株常春藤却兀自伸展,还有我们不敢踏步的旧落的厅房。短短几十分钟的行程,老街冷清寂静,但也带着淡淡的无言的忧伤。步行至山后村,来到“山后十八间”的古宅群中,这些大厝所用建材来自漳州、泉州,甚至远至江西一带,从动工至完成,费时二十余年,呈棋盘式格局,壮阔整齐,施工细腻且十分讲究的建筑群,让我的心底涌动的不仅仅是对这古厝群保护的赞赏,更是有澎湃的乡音乡情在激荡。这十八栋红砖古厝井然有序,如同一幅画,更像祥和老人,在这岛上静静守望着。
今天,这一水之隔的小岛,真的很近,近到从泉州出发只要一个小时的航程就抵达……美丽的岛,让心早日再抵达这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