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溪是一条溪抑或九十九条溪?我不知道。 九十九溪流域内的溪名,有据可查的有干流梅溪,支流崎溪、前埔溪、塘埔溪、倒桥溪、下灶溪、紫湖溪等等,此外尚有汩汩流淌着的无数浅水小溪,面对密布的沟渠与纵横的河道,粼粼水波令人目不暇接,古人用脚步丈量以眼睛目测,目瞪口呆之下怎么数得明白究竟有多少条溪流,于是便用汉语中最大的数字“九”来为这些溪水命名。个位数“九”尚不足以准确表达示意密密麻麻的水系,干脆在“九”的后面再加上一个“九”——这或许是九十九溪的由来吧。
水从天而降,滋润万物哺养百姓的同时,丝毫不怜悯地肆虐大地。洪水时常泛滥,冲刷土地表层,长年累月,沟壑遂成江河。闽南自古雨量充沛,九十九溪河水潺潺,把晋东平原的广袤土地,分割为不规则网状地块。一块块被水围拥的田堰,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望水兴叹,如何泅渡过去耕耘播种?更遑论收获稻谷了!迫不得已的晋江人,只好以坚韧的意志挥洒汗水,用勤劳双手水中造桥。安平桥、顺济桥、陈翁桥、适南桥、结砖福利桥等等,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数不清的一座座或长或短跨越江河的桥梁横空出世,蔚为奇观,史称“闽中桥梁甲天下”。
晋江为数众多的桥梁,一座1200多年前的唐代桥梁,因一个人而闻名遐迩,这座桥叫“吟啸桥”。
吟啸桥,望文生义,有人伫立桥上,朗读诗文,渐入佳境,沉湎其中难以自拔,得意忘形之下,随即仰天长啸。嘶声激昂飞越空旷田野,惊动游弋鱼虾……辗转徘徊桥上苦苦吟读的学子,复姓欧阳,单名一个“詹”字。清代乾隆版《晋江县志》卷二记载:“三十都有吟啸桥,白石九十九溪之水,出清洋陂,历大桥及沿江斗门经此,通烟浦埭抵溜石六里陂入海……桥长十五丈,广丈余,欧阳詹尝吟啸于此,故名。”
欧阳詹自小聪慧,勤奋好学,早有文名。少年时得到泉州刺史、福建观察史等政要青睐,地方上文人雅士亦十分推崇。泉州地标建筑恢宏巍峨的北楼碑文就由他撰写。“至若眺四维之云物,临万井之烟景,遐象佳致,眸莫胜观。”他性喜山水,流连忘返于河湖溪畔。本无心仕途,后来父母督促、师友激励,加上地方长官极力举荐,唐贞元二年(786年),31岁的欧阳詹背井离乡,西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临行时写下了《赴上都留别舍弟及故人》:“天高地阔多歧路,身即飞蓬共水萍。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一步三回头一路风尘跋山涉水,历时一年有余不远五千余里来到京城。长安米贵居之不易,他租住在简陋旅舍,生活困顿借钱读书。贞元八年(792年),胸怀“射百步期必中,飞三年而必鸣”信心的欧阳詹潜心苦读六年时光,果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与贾棱、韩愈等23人同科高中进士,欧阳詹赫居第二,成为闽南读书人考取功名第一人,对后世泉州士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阳詹积极参与实践古文运动,他为泉州《六曹新都堂记》所写一文,重点突出“道”。他说:“哲人有作,不唯利身在利人,不唯利今在利后。”开宗明义简明扼要,阐述文以载道理念。“唐宋八大家”领袖韩愈深为折服,评议欧阳詹文章“深切、喜反复,善自道”。
朝中没人提携,欧阳詹考中进士及第并没马上得到官职,就返回晋江探亲,这才知悉母亲与世长辞阴阳两隔噩耗。痛心疾首的欧阳詹以诗表达不能尽孝心怀:“高盖山前日影微,黄昏宿鸟傍林飞。坟前滴酒空流泪,不见叮咛道早归。”充盈满腹乡愁惆怅的欧阳詹不得不再次离家出走,去往帝都长安,这一走竟成永别,此生再也没能回到故乡。生性耿直的欧阳詹不受权贵待见,在长安蜗居空等六年后,终于被授予从八品国子监四门助教,专门为学生讲读五经书文,传授治国理政学说,恪尽职守深得学生拥护爱戴。他在中唐时期孤独寂寥的唐诗世界里抑郁而终,年仅45岁。据传,他的死因与一名富有才华的丽人有直接关系,故事很香艳很凄美。爱情这种情感,无所谓者无所累。欧阳詹一生饱读诗书,最终却为情所累,留下一段难言的挽歌……
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欧阳詹被誉为“闽学文宗”。他的读书声吟啸千年,穿越时空,缭绕在九十九溪的淙淙清流上,灿烂辉煌的泉南文化,由此诞生在这片神奇的晋东平原,至今稻花飘香。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