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晋江,李五太有名了,他的声名甚至淹没了九十九溪。让李五的姓名如雷贯耳传遍大江南北的,是他的善。民间有“善不过李五”的说法,官方有明英宗钦赐“乐善好施”匾额为证,地方编订的《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均收录其事迹。
李五最大的善举,在晋江以内表现为重修洛阳桥与六里陂;在晋江以外表现为在浙江宁波等地开仓赈灾济困,施糖治瘟疫,当地还建了恩公祠祭祀他。
因果相循,善善相应。李五以一人之善,不仅影响子孙后代,还泽被九十九溪以及晋江市乃至海内外。李五的善深植晋江土壤,长成一棵千年古树而枝繁叶茂。在他之后,晋江的慈善事业如雨后春笋。2012年,晋江市被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授予“中国爱心城市”;2014年,第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在京揭晓,晋江市获评“七星级慈善城市”荣誉称号。
李五,还活在晋江人的心中。
凡事有果必有因。李五的善是怎么来的?显然不是凭空而降。与大多数人富裕之后发心为善不同,李五的善根是从小就深植内心的。14岁那年,他瞒着家里将自己睡的床板送给邻居当棺木,自己在地板上睡了很多天。
人之初,性本善。李五的善,在世人看来不难理解。
善根易寻,富因难觅。李五的富,是怎么来的?关于他成功密码的解读,史料可查的不多。和李五同年代的,行商坐贾的晋江人并不少见,安平商人更是与徽商齐名。在横贯一千多年的晋江历史长河中,为什么只出现海丝八大商人?而且,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商轨迹和主打产业。李五的生意为什么是“南糖北棉”,而不是其他?
一连串的问号徘徊在脑海。我徜徉在九十九溪的河岸上,加沙河边挖掘机正紧张作业,拓展区130多名工人加紧施工。河的两侧一条长5.27公里的五彩步道徐徐展开……森林绿道、果林绿道、五彩稻田、五彩花田、春盘荷田以及智慧蔬菜园散布在西园、梅岭、池店、磁灶等镇街交界处。
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拓展区将千年前的晋江骨架还原在我们眼前。这是我们的晋江,也是李五的晋江。
九十九溪从小溪流开始,沿途汇聚众多支流,故名。南朝时期,就有人类在九十九溪沿岸居住,并从事生产活动。这样的天然条件,有利围河造田、开垦种植。甘蔗的种植要求年平均温度在18℃—30℃,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降水充沛,冬季最低气温不能超过0℃,在平原或地形平坦的区域种植最合适。
李五生活的池店村正是九十九溪核心区域,是种植甘蔗的好地方。似乎老天就要他经营糖的生意,给人以甜,赐人以希望。但条件不会利用也是白搭,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李五准备了什么?一是扶贫济困的善根打开了他心胸和视野,能送床板给人自己却睡地上的自然不是普通人,他的心中时刻想着他人,不计较蝇头微利。二是李五不但聪慧,而且有朴素的钻研精神。蜿蜒密布的九十九溪给了他严密的思考逻辑。史料记载他“性纯而姿丰,言温而气和”,这得益于九十九溪的哺育。
李五以可贵的钻研精神独创风靡一时的“凤池糖”。他的糖仓因为规模大,建在旷地上。一次暴风雨后,他发现黑糖已经踪迹全无,尽被泥土覆盖。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之中,伸到眼前一看,发现黑糖已变为灰白,但味道更为冰凉清甜。他挖了几捧这种“亦糖亦土”的混合物,拿回家研究。这就是他日后发家致富的拳头产品“凤池糖”,以甘醇细腻甜美饮誉闽南一带。李五还在自己居住的九落大厝发明一口“荔枝井”,在井沿两边各打一个洞眼,穿一根木根,将荔枝放在篮子里垂入井中冰镇,使村民吃了不上火。
李五的乐善好施、兴学重教带动百姓共享他的富裕成果,重修洛阳桥和六里陂帮助当地政府改善民生和自然条件,为保护九十九溪作出不朽贡献,数百年来受到家乡人的称赞。如今,九十九溪流域的田园风光使乡村振兴战略变得可感可观。李五走过的路,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从晋江融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