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老北京多而集中的作家。他在《想北平》中写道:“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北京之所以让老舍念念不忘,除了这里是老舍的出生地之外,还在于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另外,北京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你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老舍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
老舍对北京非常熟悉,他曾说道,“我生在老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老北京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对于家乡,作家们往往倾注大量的笔墨去描绘这里的一切,久而久之,这块地域就成了作家们的文学领地,这就像绍兴之于鲁迅一样。热爱北京的作家当然不止老舍一人,譬如陈建功、梁衡、肖复兴等作家,也留下了大量关于北京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这座古老城市的生命力。
北京的底色不只有恢宏和繁华,还有胡同里的生活和浓厚的历史记忆。作家杨晓升最近主编的《好一个北京》分为“食”“城”“游”等七部分,集结了陈建功、肖复兴等26位老中青三代文艺名家讲述的老北京生活日常,在他们意味深长的记述中,那些发生在老北京的京华烟云、南城旧事、胡同景观、侃爷板爷款爷、炒肝灌肠豆汁儿……无一不尽显出京腔京韵京味儿,呈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老北京生活图景,展现出时代变迁下北京这座城的风云变幻。
翻开一本书,走近一座城。本书所选的作品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美感,更有情感的升华,情真意切,充满温度和人情味儿。以陈建功的作品《北京滋味》为例,作者谈到地道的北京滋味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些与时令节气、民俗习惯相关的吃食,会随时代变迁而更改,却不会完全颠覆或消失。这不仅关乎人们的味觉记忆,更关乎民俗的传统与传承。
作者认为,北京滋味在庙堂之高,也在胡同之深;在官宦之显,也在平民之乐;在历史的积淀,也在当下的开拓。让陈建功引以为傲的北京滋味,大致包括月盛斋的酱羊肉和烧羊肉,它寒酸的外表下面,呈现着对两百年传统的固守和悲壮。北京烤鸭分为以全聚德为代表挂炉烤鸭和以便宜坊为代表的焖炉烤鸭。要想真正品尝到烤鸭的味道,必须采取朴实的吃法,即坚持只要烤鸭和鸭架汤,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影响味觉。
除了这些地道的美食,正如作家朱仲祥在《住在北京四合院》所言,要想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等人文历史,需要我们在四合院住下来。以西总布胡同为例,胡同里的院墙、瓦楞和街道都是灰色的,而四合院院门或日渐老去油漆斑驳,或被重新油漆得鲜红耀眼,但多半的院门、台阶、照壁,依旧是昨天的样子。它们连同院落里的那些沧桑古老的杨树槐树和地道的北京人,支撑着北京古老而年轻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