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放眼故乡的山峦,一座座小山包显得生机盎然。山顶有灌木,山腰有丛林,山下有绿草,还怕没有水吗?小山包绿得出奇,绿得出油,绿得令人心醉。故乡山下,山泉水从住屋厅堂的石阶缝里沁了出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山泉水格外甘甜,与城里人喝的自来水迥然不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喝过山泉水的男人嗓子似乎特别响。早晨出工,队长只要站在厝后的山上吼几声,队里的其他伙伴们都听得可清楚了;下地犁田耙田,先对着牛大声吆喝三声,然后在牛屁股上抽一竹枝,保证大水牛牯也会半天乖乖地使劲。喝过山泉水的女子好像嗓子特别好,唱歌如同一串串铜铃声,连天上的鸟儿也会应和。
山里人聪明伶俐,以前引山泉水是将整根毛竹剖成两爿,敲去竹节,架在山坡上引水。冬天竹水管挂满冰凌,敲一下,铿铿锵锵地掉落,清脆好听。后来毛竹多了,为了防止晒裂或杂物掉入,乡亲们便将整根竹节敲碎打通,埋在土里引水。如今,买塑料管子或橡胶管引水,轻便耐用,不管距离多远,楼房多高也不怕,屋顶装个水箱,水龙头一开,山泉水就源源不绝地流出来。山里人讲究邻里团结互助,一股山泉水一户用不完,便邀几户共用,遇到有困难的人家,大家一起帮忙解决了。
至于农田灌溉,有水了,一切都不在话下。山高水也高,在山泉水起源处砌口小水池,开条水渠(或水圳)引水,流水潺潺,土壤湿润,种植水稻、蔬菜、番薯等等,样样高产。
今年春耕时节,树木拔水,山泉水少了,一听到消息,我连忙赶回去,决定另找水源。当我攀爬到半山腰寻找水源时,只见深山老林里的一条大山涧,每隔几十米就有水管,密密麻麻,纠缠在一起,难怪水会少了。我从旁边一条小山涧往上爬,发现一棵如伞的大榛子树,树根紧紧抱住一大块巨石,这里干净清幽,但没有水。
我刚准备离开,耳朵里依稀听见泉水的叮咚声,仔细凝听,声音是从地下传出来。我连忙将底下的一些石块搬开,当把一块扁平的大石掀起时,发现下面有一口小水潭,那块巨石下陆续有水珠凝结滴下,“叮咚……叮咚……”不绝于耳。潭水清澈见底,冰冷刺骨,竟然还有两条褐色的四脚鱼在游动。我乐坏了,急忙用刚才搬开的石头砌了一口小水井,靠潭壁垒起一堆石头支撑着那块巨石。收拾完毕,我才回家。
第二天,我赶到出水的地方,搅拌一些水泥将小水井四壁涂抹一遍,把原先在别处的水管搬过来插到小水井里。等我回家一看,山泉水已经比我还早登门入户,引水工程终于大功告成了。
我坐下来,开始用山泉水泡茶,热茶入口,甘甜纯味,沁人心脾。我拿起电话呼朋唤友:“快来!我泡上好的佛手茶招待你……什么水?当然是矿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