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养正中学积极构建文学社团平台,推动校园文学发展与普及,形成文学期刊与征文大赛“双管齐下”的发展模式,文学期刊《弄潮》自1995年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近年来学校利用各种节日举办各类征文大赛,如中秋节月下赋诗会,国庆节三行诗大赛,校庆歌词创作大赛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学氛围并推动了校园文学的发展与提升。
停顿脚步 滋养心灵
□苏欣玥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逃离倦怠,呼唤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从嫦娥探月,蛟龙下海,到墨子传信,北斗组网,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发展的累累硕果。然而,中国人的勤奋工作却使常态化劳累的现象已然司空见惯,许多人逃离倦怠的呼声在“内卷”的大浪中被湮没,对此我向大家倡议:“停顿脚步,滋养心灵”。
城市的齿轮飞快转动,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人们不得不付出加倍的努力来维持发展,内卷、倦怠、躺平的现象日益严重。诚然,适当的拼搏竞争是个人进步、时代前进的动力源,但如果过度内卷,可能会使自己原本的节奏被打乱,成为个人进步、时代发展的负动能。因此,我们呼唤适度的竞争拼搏,呼唤健康的生活方式。
停顿脚步,让我们被世俗所烦扰的心灵在尘嚣中有一个寄居之所。所谓停顿脚步,并不是对困难的妥协,对未来的放弃,也绝非“躺平”,而是在长途跋涉中的短暂休息,调整身心,放松心情,为了下次更好地启程。
贾平凹曾提笔写下“‘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处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洗去我劳累庸碌之身躯”这样轻灵的文字。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我们不妨将脚步慢下来,沏一盏幽茗,执一袭诗卷,享受清欢。当我们在勤奋工作的过程中被倦怠所桎梏,停顿脚步使我们重新感悟“静”之灵韵,挣脱倦怠的枷锁。“静”这个被浮躁喧嚣的世事遗忘的字词,因我们的感悟而韵味悠长。我们停顿脚步,守护心中那一方净土,追寻我们的诗意人生。
滋养心灵,让我们枯燥贫瘠的内心吮吸久违的甘霖。叶嘉莹以诗为友,诗的力量让她兼有柔软心灵与强韧意志,使她坦然承受生命的苦难;苏轼以山水为伴,在水光山色中放飞诗意,拥有开阔豁达之胸怀。无论是中华文化的博大,还是青山绿水的壮丽,都能给我们美的精神感受。古人常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格物致知,方能滋养心灵,启迪心智,逃离倦怠,远离尘嚣。
逃离倦怠,呼唤健康。相较于被常态化的过度劳累所累,我们更应当逃离倦怠的桎梏,在适度的停顿中呼唤心灵的滋养,以清爽之姿迎接美好人生。
“很多孜孜以求的社会远景,不是在倦怠,也不是在内卷,而是在适度的滋养和努力中得到解法。”同学们,让我们逃离倦怠,呼唤健康,拥抱清爽的人生!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系养正中学高一年学生、弄潮文学社社员)
郑长安点评 本文具有现实针对性,观点鲜明独到。论证富有层次,先厘清“停顿脚步”的概念,奠定好说理的基石;接着对相关意义进行剖析,说理层层推进,论证饱满有力。语言简练,不失文采。
老规矩 新传承
□姚明晖
时移世易,上一刻的我们恍惚还置身于四合院中,正以敬畏之心研习中华传统礼俗;下一秒瞬间切换便置身于车水马龙之间,感受扑面而来丰富多彩的现代气息。在新旧的转瞬变换间,涌现了许多新鲜,也淘汰了不少陈旧;而当上个时代的老规矩来到了新时代,是否会显得格格不入,是否也会遭遇被淘汰的境遇呢?
我想说,并不会。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薪火相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古人背刺“精忠报国”的赤诚之心,“携民渡江”的仁者之爱;抑或是汶川地震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暖人之举,现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已深入中华儿女的骨髓,从古至今,未曾改变。
而老规矩,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出门回家都要向长辈打招呼”“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等,这些老规矩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孝亲正身等优良传统。老规矩依然活在今天,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它教人修身齐家、礼节得当。所以,身处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接受并延续老规矩。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处于快节奏的时代,社会风起浪涌,瞬息万变;每个人都担心自己随时可能被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于是多数人便埋头前行,却也因此气喘吁吁,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候,适当地慢下来,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感受老规矩中所蕴含的休养生息之道,不失为一种人身滋养;滋养之后,老规矩引导我们学会恪守德行,使我们不至于迷失于人潮纷杂、信息良莠不齐的时代之中。
当然,正如硬币有两面性一样,老规矩也并非绝对完美,它也有些并不符合于这个时代的一面。客观认识到老规矩的利与弊,更有利于老规矩在当今焕发新的光彩。所以,不必对老规矩中那些过时了的一面感到惊慌失措。我们除了可以摒弃那些落后的束缚,做到如马南邨所说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外,也可以对局部进行改善,促进它们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使之成为真正适应时代的先进文化;而这并不是新举,因为革故鼎新本身也是一种“老规矩”。
在一个需要文化自信的时代,我们不应该排斥老规矩,而应携老规矩之手,将其纳入现代文化中,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与现实的碰撞、融合和进步。我想,这才是老规矩在当代应该被赋予的意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尽管时代在飞速地变化,老规矩依然可以葆有其生命力,只要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它便可以成为一股极强的推力,助力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在时代大潮中前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系养正中学高一年学生、弄潮文学社社员)
郑长安点评 如何正确看待老规矩的价值,新时代怎样擦亮老规矩?本文呼应了这一时代关切。文章认识到老规矩对中华民族和我们生命个体的重要作用,也指出其不足之处,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全文脉络清晰,论证扎实,说服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