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江上,水天相接,摇曳的芦苇上托着一轮红日,洒出丝丝霞缕,如舞女的薄纱飞扬,舞在天边,飘落水面,泛起莹莹波光。光影轮转,红树林里飞出一只白鹭,高低盘旋,追红日,衔紫霞,戏绿水,息白桥。我走在绵长的洛阳桥上,穿行于这千年之景,抚过白石上历史的纹路,穿越千年与古人共享美丽与智慧。
倚栏俯视,此时已是退潮之后,江海交接处的水面难得平静,只荡着无声的褶皱。青天碧水白桥,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美丽和谐。
在这波光摇曳中,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门,来到了宋朝。
看,洛阳江边站着的不正是蔡大人吗?他眉头紧锁,目光紧盯着江面。洛阳江江面宽阔,江海交汇,暗流涌动,风大浪急,要修筑一座跨海大桥可不容易啊。
不过,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了蔡大人建桥的决心,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也积蓄着力量。看,百姓们推着石块,喊着劳动号子,将巨大的石块填到江里最窄处,垒起了一条矮石堤。
一阵阵风起,江水波纹叠涌,开始涨潮了。那一艘艘装着二三十吨重的石料蓄势待发,它们驶向两个桥墩之间,船随着潮水上涨接近桥面,在牵引设备的帮助下,石料被摆放在桥墩上。
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在烈日下、在海风中,无数的百姓就像蚂蚁扛大象一样,一点点地将石堤筑成,将桥墩垒成,将桥面铺成,将栏杆砌成,将石塔建成,将筏基修成,将牡蛎种成。
修好的石桥如同一条长龙横跨洛江之上,镇住了江海上的汹涌急流,镇住了大自然对人力的无情嘲讽。从此天堑变通途,泉州的物品从这里走向了更远方,走向了四大洋。
阳光炙烤下的粗糙石块让我的手掌微微疼痛,我回过神来,继续走在这条贯穿古今的桥梁上,伴着不远处的禅声,脚印仿佛与古人的步履重合,与他们共同为这个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喝彩。到达对岸,与蔡襄并肩而立,眺望蔡襄看过的对岸,那人民的美好生活,那光明的泉州将继续谱写华章。
(作者系永春三中初三年学生)